老乡老乡,阔步奔小康!
――元古堆村4年脱贫攻坚树陇原新标纪实
本报记者丁陆军 通讯员吴 鲁 张安军
一排排新修的安置房与周边群山绿树交相辉映,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硬化路连通家家户户,清洌洌的洮河水引到了每一户人家院落,光伏食用菌产业园区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大石头沟休闲度假区里游人如织……当记者驱车向昔日的贫困村――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进发采访时,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如此欣欣向荣、祥和安宁的美丽乡村景象,和4年前的破旧草棚、弯弯曲曲的泥泞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村庄美如画
2012年,元古堆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465.8元,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就有380户1598人,贫困面达到83.4%。2016年,元古堆村被评为“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
“现在新房建起来了,道路硬化了,修了河堤,造了农电改,建了养老院,改建了学校,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也建起来了,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村主任郭连兵感慨地说。
数据显示,4年多来,元古堆村累计投入各类项目建设资金11526.08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产业发展项目9个、公共事业项目5个;447户农户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农网改造全面完成;硬化村社道路30.49公里,新建桥梁2座;建成集中安置区3个,安置农户130户,改造危旧房324户;建成移动网络基站2处,全村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
产业收益好
2014年,元古堆村引进成立“圣源”投资公司,公司先后在元古堆村办起了砖厂、石料厂、建材厂、商混站、矿泉水厂、中药材加工厂以及梅花鹿、孔雀特种养殖场,通过入股企业分红,使村民有了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定收入。目前,全村已有227户农户以现金、土地等入股的形式做了小股东。
元古堆村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形成了“母畜寄样+农户分红”、“资产收益扶贫”、“互助增信金融扶贫”、“土地入股”等6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全村贫困人口也从2012年的221户1098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4户20人。
随着渭源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挥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鼓励农户以技术、圈舍、羊只、土地等入股获得收入,“分红”成了各村的时髦词,贫困户郭连映也从分红中摸索出自己的“生意经”。
2015年8月,在国扶办的支持下,元古堆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先后投入240万元资金,在村内建设300KW的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后电站可运行20年,每年收益20万元。
生活节节高
正在村综合文化广场上散步的李大爷告诉记者:“以前一到农闲时节,除了聚在一起打牌喝酒闹事,现在这种情况基本见不到了。一有时间年轻人就往农家书屋跑,媳妇们聚到一起跳欢快的广场舞,老人们则带着孩子在健身器材旁散心,日子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周会是元古堆村的精准扶贫户,2014年因患宫颈癌做了子宫切除,为了凑齐手术费,丈夫杨永福四处奔走,向亲戚朋友借款10多万元,昂贵的费用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难以为继。通过享受县上实施的“健康干预+新农合补偿+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新农合全额兜” “零费用”救助模式和兜底报销政策,让她重拾生活信心。
元古堆村着眼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先后对元古堆小学进行了整体搬迁,新建幼儿园1所,新建教学及办公用房1210平方米,全村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整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卫生室、金融代办点、体育健身中心等项目,建成村民公共综合服务区,改造建设敬老院1处;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有效遏制“因灾返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群众的腰包更鼓了、日子更甜了、信心更足了。在2017年4月的精准扶贫核查过程中,核查出因病、因学、收入不达标拟回退贫困户7户30人。截至目前,全村有未脱贫户11户50人,贫困面为2.6%。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43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