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西峰区打造服务型乡镇政府助力乡村振兴
陇东报记者盘小美通讯员李娜
今年初,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典型经验,西峰区《强化服务功能、助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服务型乡镇政府新样板》的创新做法成功入选,成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西峰区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增效能、乡村环境换新颜、产业发展上水平,着力打造新时代服务型乡镇政府新样板,走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放管服”改革让群众办事便利
近日,走进西峰区彭原镇下庄村,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格外醒目,文化广场宽敞整洁,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日间照料中心等功能室分类齐全,便民服务大厅里,设置有民政、社会保障、退役军人事务等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以前办理一些事情,要到区上、镇上去,有时候一件事要去好几次,现在村上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我们不出村就能把事情办好,工作人员的态度也非常好。”前来办事的村民王杰说道。
西峰区持续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积极整合乡镇机构,设置乡镇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实行进驻政务(便民)大厅审批服务事项统一受理、集中办理,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窗式”服务。规范设置107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化乡镇“放管服”改革,明确乡镇公共服务事项,将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伤残殡葬、劳动力输转和教育卫生等32项服务类事项全部纳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跑“一次路”。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西峰区各个乡镇依托政务(便民)服务中心,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原则,对咨询、申请办理事项由首问人负责,能即时办结的立办立结,不能即时办理的,推报审批,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对需要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由首问责任人做好资料的内部传递、代办和反馈。同时,推行“民情接待日”“下访日”“服务周”等制度,搭建乡镇政府与百姓沟通的“连心桥”。2020年,累计受理办件10多万件。
多样化服务增强村民幸福感
“现在,农村生活很舒心,出门就是柏油路,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有专门的保洁员清洁卫生,村里村外干净整洁……”李岭村村民王喜兰感叹如今的好日子。
村民过上好日子得益于西峰区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水平,提质改造基础设施。西峰区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方式,重点在教育、医疗、民政等领域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先后引导支持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企业等承接服务项目20多项。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组建乡级网格10个、村社网格118个、村民小组网格1146个,建立了“乡镇治安干事+村组干部+党员群众青年骨干”的网格员队伍,实行定网格、定人员、定职责、定场所,把工作力量下沉到“格”、推送服务进“网”。实施源头管控、乡村“智安”、网格前哨、智慧服务、法治保障、精准打防6项工程,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综治维稳实效,构建和谐安定的乡村环境。
西峰区还投入资金,由乡镇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整合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推进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1.48亿元,改造危房7229户,实施住房巩固提升2787户,新建集中安置区10处,搬迁塬边咀梢农户394户,重建受灾损毁房屋272户;建设集中供水工程6处、机井15眼、水塔10座、调蓄池12座,铺设管网442公里;修建乡村道路761公里,有效解决了村民在住房、饮水、出行等方面的困难,提高群众幸福感。
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在陇东滑雪场,滑雪爱好者享受冰雪运动的惊险与刺激;在黑老锅峡谷,独特的冰柱、冰瀑奇观,吸引游客赏景拍照;在乡愁记忆馆,各种老物件勾起了人们的浓浓乡愁……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显胜乡毛寺村游人如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西峰区积极引导扶持乡村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毛寺村借助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探索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路子,精心打造黑老锅、乡愁记忆馆、毛寺古街等15个特色景点,发展瓜果采摘、花卉观赏等休闲农业,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业年总产值达3000万元。
西峰区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果品、生猪特色产业,推行农村“三变”改革和“村社合一”、股份合作等产业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构建产业集群。采取正大集团带建、公司帮建、能人领建的方式,先后建成550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单元100个,年出栏12万头,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了5230户贫困户生猪产业分红全覆盖;投入产业到户资金2077万元,引导2400多户困难群众发展苹果、蔬菜等富民产业,户均增收4500元。
在此基础上,西峰区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结对产业带动发展模式,探索发展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为农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多元合作型等集体经济,动员村干部和党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32个,拓展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6个,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推行乡镇党员干部“1+1”、致富能人“1+2”帮带机制,组织4000多名党员和致富能手与8000名困难村民结成帮扶对子,深入一线带领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