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变奏曲
本报记者薛巍敏
曾几何时,蛙鼓蝉鸣,牧童柳笛,村姑雨巷,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这些美好难忘的乡村景象,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然而,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美景一度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乡村蒙受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落后之困。如今,我们应当如何去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愁不再遥远?
外在是美丽乡村必要的行头
长期以来,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
“以前这里都是老旧农村院落,土坯房占了绝大多数,村里道路也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难行。”如今的康县花桥村,村民们口中的老样子完全不复存在,漫步村里,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户户门前花草点缀、核桃树成荫,一群群鸭子在村前的溪水中嬉戏,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
保持干净整洁的村貌,是美丽乡村的起点。经济新常态下,各地更应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创建美丽乡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加强古村、古街、古楼、古坊的保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土制做法,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262个。”康县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主任辛富国告诉记者。
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可以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契机,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中,要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
此外,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要以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住水平、生产要求的实态调查与发展趋势为基础,综合考虑耕作半径、生产用具存放、生产用房、家禽家畜养殖等多方面的根本需求,让美丽乡村建设首当其冲满足村民需求,让村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内在是美丽乡村亟须的灵魂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把村落“修漂亮”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去粗取精保存乡村特有文化底蕴,让每个地区独有的乡村文化得以传承。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保护、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说,目前很多地区乡村文化保护和创造还远远不能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要建立在乡村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地方特色,保持乡村文化的本真,加以创新,走出一条乡村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在肃南榆木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充分挖掘裕固族文化底蕴,用体现裕固族民族文化元素的平面图饰、立体造型对住宅楼房进行装饰改造,以艺术手法再现了裕固族特色、自然风光、历史文化。
涵养淳朴向上的民风,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涵。山丹县祁店村在先进村、平安村、文明村等创评活动的基础上,延伸开展了五星文明户、文明家庭及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和道德讲堂活动,积极培育遵纪守法、诚信和睦的良好风尚。
同时,不断提高村民认同感、归属感,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民俗活动等村落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为当地百姓所喜闻乐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蕴含的教化作用,也更容易为当地百姓所接受。
产业是美丽乡村不竭的动力
实践表明,想要美丽乡村建设始终保持活力,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动力。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致富增收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发展经营组织,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并积极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走出一条独有的建设之路。
肃南县榆木庄村依托境内丰富的草畜资源,走“山上放牧+山下育肥”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村上投资500万元,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养殖大棚75座,实现了农牧业转型升级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依托周边景区,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业,重点打造了一批农家体验型、田园风光型、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特色旅游示范户,拓展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
无独有偶,陇南市康县凤凰谷村这两年每到年底都会出个“大新闻”――村支部主导成立旅游公司的年终分红仪式,依托原有的农家乐资源开办乡村旅游度假公司,乡村休闲养生旅游服务成为周边旅游市场的品牌,村民通过旅游人均增收上千元。
在山丹县祁店村,村上确定了“布局区域化、园区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支持引导弘丰源、建丰、成利等6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累计投资830万元,精心打造集产业发展、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综合体,以整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突破口,率先走出了一条适合祁店村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
当下,为了全面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文化潜力,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生态条件、历史文化元素、田园人文景观等特色资源优势,我省多地都在积极打造乡村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尽快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把乡村的美丽优势转化为增收优势、发展优势、致富优势,加大力度拓展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空间、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