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调查
农村生源整合后,山区孩子在新校园上体育课。王云祥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王云祥
去年年底,兰州市七里河区将阿干镇、八里镇、魏岭乡、西果园、黄峪镇、彭家坪镇六个区域的学校生源纳入整合范围,目的是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难题。至此,一场由兰州市七里河区开展的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接近尾声,一批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告别村小学,走进现代化的中心学校读书。近日,记者走进七里河区,实地采访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成果,感受教育改革变化。
整合教育资源
两个月前,曹建调任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长,此前他是兰州市柏树巷小学校长。从城区到乡镇任校长,工作环境变化很大,但丝毫没有减弱他对教育工作的热情。
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坐落在西果园镇,离兰州市区35公里,2017年该校撤销高中教学,成为初级中学。如今扩建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全校共有641名中小学学生。
曹建说:“这次将西果园 岭小学、古路坡小学、王家庄小学、袁家湾小学、青岗小学的198名小学生集中整合到我们学校,七里河区调整了18名生活老师和15名任课教师。生源整合之后,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安心学习。特别一些留守儿童,我们学校负责孩子吃住行,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七里河区在开展农村生源整合之前,曹建多次深入西果园镇山里的六所小学进行了调研,普遍存在缺少老师,学生人数少的问题,由于缺少教师,往往一个老师代几门课,地理、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几乎没有老师,一些村小学无法开展教学工作。
据了解,七里河区现有包括二十九中在内的3所农村初级中学,在校初中生1043人,教师126人。现有农村中心校6所,有小学生3669人,教师585人,下辖25所完全小学和32所教学点,其中有15所空壳学校。本次七里河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范围包括区属农村中学、中心校、完全小学、教学点。
“这次整合主要针对七里河区后山地区小规模学校,扩建了一所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撤并了25个教学点,分流学生380多名。”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副局长钱玉奎说,整合农村小学的目的在于优化师资配备,调配了127名教师,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有助于山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政府买单
山区学生分流到新的中心学校之后,学生食宿、接送全部由政府买单。
钱玉奎说:“为了强化全区整合农村生源的后勤保障,七里河区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加强寄宿学校食宿设施条件的改善和优化,为500余名寄宿中小学生提供免费中、晚餐,为200余名寄宿小学生免费提供校服,建成2处全免费学生公寓。”
兰州市黄峪中学校长杜永武介绍,这次教育资源整合得到了七里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学校接纳了82名学生,政府筹集50万元改造资金,对学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原有6间教室的基础上,改建了2间教室,优化了24间学生宿舍,对学生餐厅后堂也进行了改造,还聘用了6名厨师专门为学生做饭,孩子的吃住行都是免费的。
在曹建看来,这次农村生源整合后,对学校教学带来的变化很大。因为他们学校以前是初中,住校的孩子就150个人左右,现在整个布局调整以后,小学部的200个孩子全部住校,包括宿舍里床单、被套,孩子们用的洗漱用品等,都是政府为孩子们免费配发的,每个孩子来这里读书,就是拎包入学的待遇。
“目前全校有四辆校车,主要用于接送学校周边的200个山区孩子,周五下午三点将孩子们送回家,每周日将孩子们接回学校来上课。”曹建说,有些近一点的村庄到校七八公里,远一些的有二三十公里。因为部分学生的家里公路较远,只能通知家长在离家较近的路口接送。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经过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学校软硬件条件稳步提升,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艺术小课间活动,学校在注重文化课教学之时,积极开建了种、养殖、手工串珠、木刻版画、无线电定测向、机器人、软式垒球、篮球、合唱、折纸等多个兴趣小组。”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中学校长杜永武说,黄峪中学形成了“班班有特点、人人都参与”的特长教学模式。
事实证明,农村生源整合后,破解了农村“麻雀”学校的一系列问题。
“现在的校园比以前好多了,这里的操场很大,打篮球、踢足球都可以,吃饭、睡觉、洗澡都很方便。”黄峪中学初三(3)班学生陶慧英说,她来到黄峪中学学习很快乐,学习效果也很好。
“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盘活现有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将极大提升七里河区农村学校办学质量,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全面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钱玉奎说,这次教育资源整合以行政村为基础,以乡镇为单元,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一乡(镇)一策”,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变化、交通资源、城镇化进程、学龄儿童流动等趋势,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