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作,形成强大合力。”3月1日,在兰州召开的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强调。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何建设,如何建设,何时建成?记者先期关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同了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来龙去脉。
国家使命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何为重要标识?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
每每提起“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九曲黄河”,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2020年11月27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根据相关部署要求,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历经2000多年的持续营造,涵盖春秋战国、秦、汉、唐、明等12个历史时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具有线性特征的军事防御体系遗产,早在1987年,被列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半个月之后,12月11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介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国家有关司局以及长城沿线15省区市相关负责人参会,细化分解,推进部署。
自党中央作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决策以来,文化和旅游部认真履行牵头职能——
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有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研究制定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长城沿线交通与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以及15个分省规划的“1+2+15”规划体系;
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公众需求等因素,初步遴选了45个国家层面重点建设项目;
在沿线15个省区市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展资源调查和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甘肃行动
“我省长城资源丰富、保护工作扎实,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协调推进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高质量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大势所趋。”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欣然谈道。
甘肃,是历史上修筑土质长城最多的省份,也是保存长城遗迹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被誉为中国长城博览园。
2006年,我省启动了有史以来首次长城资源调查,历时6年,全面摸清全省长城资源家底:甘肃境内长城修筑时间主要集中在战国秦、汉、明三个时期,建筑形制囊括墙体、关堡、烽燧、壕堑、天险等全部长城类型,历代长城遗迹总长达3654千米,超过全国的六分之一,居全国第二。
巍巍长城是甘肃作为中华文化资源宝库的重要承载和集中支撑,战国秦、汉、明三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首均位于甘肃境内,造就临洮、敦煌、嘉峪关三大长城文化地标。
其中,甘肃明长城总长达1738千米,居全国之首。
甘肃,何其有幸。
汉阳关遗址。
景泰明长城索桥堡遗址与黄河。
临洮战国秦长城。
明嘉峪关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