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材”到药“财”的变革
本报记者石磊
早在2012年由农业部举办的“中国特产之乡”推荐会上,民乐县就被授予“中国板蓝根之乡”称号,由此开启了民乐药材产业经济的大门。
为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第一届中国・张掖(西部药都)中国西部医药博览会暨陇药学术论坛将于2017年8月24日―27日召开。从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企业的产业体系完善,民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至目前,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其中订单面积15万亩以上。
向药材要财富
种植药材让民乐县张连庄村的村民实现了收入的成倍增长。
张连庄村书记张大财告诉记者,全村一共5923亩耕地,从2015年开始大面积搞中药材种植实验。之前,全村农业种植的“三大产业”是小麦、大麦、油菜,一年下来一亩地纯收入也就150元左右,因收入微薄,当时村里土地流转费每亩50元都没有人愿意去种。自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中药材后,土地流转费涨到每亩260元,种植收入每亩在3000元以上。
民乐县晓阳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建振告诉记者,2016年他在3个乡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并在张连庄村投入21种中药材进行种植实验。当归、百合、大黄等中药材已经代替原有的“三大产业”,每亩地纯收入在3300元左右。民乐县本就有“板蓝根之乡”的美誉,但其他中药材种植经过鉴定后发现,品质也高于其他地区,例如当归、黄芪。
高品质凸显了民乐县中药材种植的优势,让村民向药材要财富正在变为现实。
向加工要利润
有了种植优势,中药材加工产业也顺势发展了起来。
甘肃本草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4年时间,起初因为拿不到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只能做最简单的中药材加工,经济效益及影响力等都很微小。两年前,公司拿到GMP认证,县里也奖励公司3万元,中药材加工产业由此开始。“现在公司中药材加工规模最大的是黄芪、板蓝根、甘草等中药饮片,这些饮片面向全国,可直接投放市场销售。”甘肃本草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秀芹说。
民乐县农委副主任李雷告诉记者,县上把中药材加工转化作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已经建成永正药业、宏泰农业、神威药业等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组织48个,新上中药材饮片、颗粒等加工生产线8条,全县中药材加工转换率达85%。加强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管,深入开展道地药材认证,宏泰药业、本草源、华瑞农业获得GMP认证,祁民药业获得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诚泰药业4000亩板蓝根获得扬子江药业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全县初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请得进来卖得出去
有种植,有加工,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中药材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项目已经落地。
民乐县依托县域内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加工已形成规模的产业优势和“中药材种植主产县”、“中国板蓝根之乡”品牌优势,为创新经营模式,拓宽产业链条,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了中药材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李主任告诉记者,孵化园项目已成为民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头戏,总投资1.26亿元,总面积25.4万平方米,主要开展仓储、贸易、事务代理、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GMP规范化服务等和推介地产药材向外开拓市场。
通过孵化园建设,民乐县积极与外来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加大对现有中药材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能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有4家中药材企业入驻投产,成都、亳州、天水、定西等地100多家经销商入驻营业,预计到年底可达到300家。孵化园全部驻满运营后,可实现交易额约8亿元、利润2400万元、税金800万元。
有种植、有产业,有企业、有市场,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民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