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那个地方叫玛曲
叶祥元
支教一年,玛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支教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藏族小学,老师和孩子们日常交流也以藏语居多,开始的时候,他一句也听不懂,下课了便回到宿舍,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听窗外的雨敲打屋檐。周六周日,打开视频,他会对着我说:“这儿的雨可真多!”我知道,那是因为寂寞和想家,他想要把雨当成知己来倾诉。那段日子,这样的视频与通话一直没有中断过……
他是诗人,初去玛曲亦有兴奋和喜悦。
一望无际、草阔天高的草原让他痴迷,他会在正午时分发来信息和视频,让我和他一起分享那样的绿意和葱茏。
无边的雨夜,他会把满檐的雨声传来,让我感受九曲黄河源头的丰沛。
当然了,最让他喜爱的,还是那些孩子,二年级,稚气未脱又活泼可爱,他教他们汉语,后来又给他们上科学课。无论面对怎样的内容,他都十分珍惜这一种相处,和颜悦色,把满腔爱意化为无声的关怀,上好每一节课,让孩子们对高原以外的世界做全新的感受和理解,他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都知道,这是他记录下来的文字:“护送学生出校门回来,我打开了纸条:‘我爱你,陈老师。’文字的周围是好多颗心,还画了两个人物:一个高,一个矮,高的牵着矮的的手。细看,高的秃顶,只两鬓有头发,灿烂地笑,很显然,这个高的就是我……”
支教生活是单调的。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家可归,而他,学校就是唯一的家。周六周日,老师和孩子们都回去了,他便将自己置身于大草原,去欣赏秋天的色彩和冬日的落雪,感受大自然的造化与神奇,以诗人的情怀和目光考量脚下的土地。伴着秋雨和落雪,他写下了《玛曲》《谢谢你,塔克》《我的藏族学生》《望月》《听雨》……全都是一片赤子之心和拳拳爱意。这样的欣赏与思考,净化了他的灵魂,让他对生命和生活有了全新的体验和思考。
寒假结束,在大雪中返回家中,但他的工作没有停止。
那个学期,学校聘任他为党建干事。他欣然应聘。即便是放假回家了,支教学校那边需要相关材料的时候,他做好了,便通过网络传过去。几次小聚,他说,真忙。但是,他却不抱怨,会补充解释说,这么远打电话过来,一定是这事儿只有我做了才放心,怎么能辜负他们的期待呢……
再去的时候,临近五月。草原上的春天已经来临,一大片、一大片的葱郁,满铺到天边,绿围绕着山,山依偎着云,云天相接,水天一体,远方透亮,蔚蓝能拧出水来,脚下的草丛里,散落无名的花朵,竞艳斗彩,难道不是人间仙境?
但是,这个学期的大多数时间他坚持让自己只守着学校,不再双休日满世界跑。他说,这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手头的工作。党建资料整理才刚刚起头,他要帮着做完整,要把所有的都规范起来。支教前,学校办公室一直做这样的工作,便也熟悉所有的流程与环节。他认真、乐此不疲,每一次通话,都会说很忙碌,我知道他有压力,但我也知道他很高兴——他发现了此行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做什么都干得彻底,而且追求完美,多年来,他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这样的工作耗去了他大量的时间,并且要加班,好多个晚上,他忙碌到午夜,尤其是临来前一天晚上,他干到了午夜两点半,工程完美收官,他才如释重负,打点行囊。
时间见证了付出,也换来了认可和尊重。大家说,支教老师中有个特别会做党建工作的。于是,大家都争相来看。在他身边,那些不分日夜和藏族老师一起整理的资料,是耕耘后留于时间深处一面闪光的镜子。
分别的日子临近,大家都有许多的不舍,一间办公室朝夕相处的同事,全都邀请他去藏家的屋子做客。周六周日,他逐一光临。他说,这样的盛情,怎么忍心拒绝?
他把这一天分别的不舍掩藏于踏上这片土地的每一个日子,所以,所有日子都流溢爱的芬芳。
分别那天,一大早,大家围着他,让他闭上眼。等他睁开双眼,摆在眼前的是一件簇新的藏袍,似乎早已为他量身定做,大家七手八脚给他穿上,是那么的合身合体。
每个人都轮流与他合影,留住这幸福、难舍的时光。
“我感到,我还在玛曲。”他说。即便回来已有数日,思绪仍在远方——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