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看影视 学党史】红色经典再现壮阔伟业

时间:2021-04-14

【看影视学党史】红色经典再现壮阔伟业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杨文秀

电影《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创立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广阔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纵深提炼,艺术化再现了革命先辈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奋斗的艰难往事。在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片的基础上,《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延续了以文献性与故事性、纪实性与戏剧性、历史观与生命观、历史事件与人物个性辩证统一的创作手法。与此同时,面对新世纪以来电影市场的挑战,在讲好历史故事之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影群体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在文化传播层面实现革命理想精神的当代演绎,以《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为代表的主旋律大片尝试了更为青春化的美学实践:集结明星演绎历史人物,摆脱英雄人物形象刻画的脸谱化,强化类型元素对重要事件、战斗场面的表现,通过历史事件的层层推进,自然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选择,激活老一代观众的历史记忆,唤醒年青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坚守共同的价值、立场和信仰。

揭示时代选择的必然性

《建党伟业》重点叙述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筹备建党这三段历史,其间,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示武昌起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北和谈、溥仪退位、讨袁运动、巴黎和会等重要历史事件,让观众置身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串珠式的线性叙事并不是单一地罗列历史,而是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置于一条因果链。清王朝的覆灭开启了一系列探索全新政体与社会改革的开关,各方势力闻风而动,复辟、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等残酷现实回答了中国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的历史原因。除了全景式关照历史探寻答案外,《建党伟业》在群像历史人物中选取青年毛泽东作为另一条呼应历史答案的线索。从毛泽东参军、退伍进京、进入北大、了解五四精神、领悟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到最后出席中共一大,展示了青年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和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

《建军大业》选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河坝战役、井冈山会师等重要事件,通过历史经验教训以及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斗争策略的判断,将肯定武装斗争、农民群体作为革命的主力军、枪杆子里出政权到党指挥枪的论断与上述事件构建成一条相对完整的叙事线,清晰地展现出建军大业的因果进程。

主旋律与商业类型有机融合

《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比较引人注目之处还有对商业电影制作方式的借鉴,大成本、大制作、明星阵容、类型元素并不妨碍主旋律电影的价值传递,主动与产业化运作对接,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在思想传递和精神共鸣层面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谍战片、动作片的类型元素在《建军大业》中大量运用,以此真实再现周恩来等人与国民党斗智斗勇、两场重量级战役的惨烈和艰险。谍战片的悬念与紧张感大大强化了周恩来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师部谈判的危机氛围。其他的平行线索中,汪寿华遭杜月笙暗杀、商务印书馆遭黑帮血洗、游行学生遭到枪杀、工人被捕……几条线索交叉呼应,为随后的重头戏南昌起义埋下伏笔。导演以朱德、周恩来、叶挺串联起义过程中的不同空间,将周恩来指挥全局、朱德宴请守城国民党军官与其斗智斗勇,牵制敌人的主力精锐,与叶挺率领起义军冲锋陷阵、血战藩台衙门和德胜门的激战场面彼此呼应。文戏与武戏动静相济,将谍战片的紧张、惊悚与动作片的类型元素融合在一起,浓墨重彩,极富戏剧张力。

召唤年轻受众的心理认同

《建军大业》中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几场战役中的核心人物都是青春热血的年轻人;《建党伟业》中的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正值青春的革命先辈与同样在曲折坎坷中摸索前行的国家形成某种互喻关系。表面上,《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是缅怀革命往事的红色经典,但在新主旋律大片的商业运营模式下,则带有明显的青春片的印记。选用知名演员塑造角色以讲述革命的历史与传承,是帮助观众认同历史人物进而想象历史的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

《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艰辛发展历程。对过往历史的全景式呈现,对革命理想精神的当代演绎,有助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在远离硝烟的和平时代反思、审视自己和当下的生活,在追忆历史中坚守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信仰。

  • 上一篇:【视点】礼赞劳动者的荣光
  • 下一篇:“庆建党百年、谱敬老新篇”诗歌大赛已征集作品50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