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树长高了,林子绿了,吴奇辉脸上满是笑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通讯员刘江林
1978年,刚满16岁的吴奇辉就接替父亲,来到白龙江林区工作。为了守护这片绿色,他在山林里坚守了43个春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吴奇辉是白龙江林管局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憨班保护站的一名护林员,曾任憨班保护站老场部管护站的站长。
老场部管护站的管护面积有3.4万余亩,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分布有红豆杉、梅花鹿等上百种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因管护辖区与8个自然村接壤,林地与居民生活、耕地等交错分布,人员活动频繁,森林管护难度大。
吴奇辉(左)和队员们巡山查林。
多年来,不管寒来暑往,巡护从不间断。吴奇辉平均每天要走20多公里,每年要穿破好几双胶鞋,林区的每个山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每天天不亮,吴奇辉吃过早饭,便身穿迷彩服,臂带防火袖章,带上干粮,全副武装和队员朝着山里走去,一进山巡查就是一整天。
累了就坐在山石上歇歇,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干馍,渴了就喝口山泉水。每天巡山归来,他都要把巡查情况写进巡山日志,字里行间都记录着对绿色和山林的热爱。
吴奇辉(右)给群众宣传防火知识,教群众扫防火码。
2017年腊月的一天,当地一村民因在林缘地带烧埂引燃了附近的草丛,吴奇辉在巡查时及时发现向林场和乡政府报告,并组织队员、召集村民进行扑救,经过2个多小时火点被全部扑灭,避免了一场山林火灾的发生。
30多年来,他所管的辖区连续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禁种铲毒工作实现了“零种植、零产量”的目标。
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驱动下,一些群众与外地商人合伙非法进入林区毁林采矿,导致森林资源遭受破坏。为了遏制非法采矿行为,吴奇辉坚持秉公办事,依法护林。
吴奇辉(中)和队员探讨智能定位手机的使用方法。
2014年的一天晚上,吴奇辉和队员正在检查站值班,几辆载着袋装矿石的农用三轮车从管护站门前驶过,准备运出山外销售。
吴奇辉要求打开编织袋例行检查,三轮车司机连忙下车,一边应付着,一边悄悄地塞过来几百元钱,被吴奇辉一把推开。
这时,另外几辆车上又跳下4个人,一个个挽着袖子,将吴奇辉围了起来,骂骂咧咧地威胁他,要强行闯关。
吴奇辉义正词严地说:“没有手续,休想从我这里运走一块矿石。”村民见他坚决不予放行,并锁了杆子关紧大门,便拿起石块向走进值班室的吴奇辉砸了过去,他和队员被砸伤。随后,单位的负责人和派出所干警赶到现场,制止了事态的发展,闹事的村民受到相应的惩罚。
吴奇辉(右二)和队员们对过往车辆进行盘查。
2014年6月,在吴奇辉的建议下,白龙江林管局和当地政府在老场部管护站建立了联防检查站,并由他担任站长。
双方联合抽调人员,依法对辖区9个非法选矿点和33个非法采矿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从此,非法毁林采矿行为销声匿迹,再无硬闯检查站关卡的情况发生。
“现在巡山和原来不一样了。砍柴、放牧、偷伐盗伐林木的人少了,主要是防火、防治病虫害等。”吴奇辉满脸欣慰,因为他的工作得到了周边村民的理解。
说起吴奇辉,同事们都说:“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管护站,不管是身体不适还是严寒酷暑,从没‘掉过链子’。”
吴奇辉的父亲就是林区第一批开发建设者,他子承父业,成为“林二代”。在他的言传身教下,2012年,他儿子吴旭桐又成为一名森林管护工,并担任水沟 望所副所长。
吴奇辉父子俩在巡查山林中小憩。
一家三代与林业结缘,接力管护,演绎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动人故事。因工作负责,吴奇辉连续多年被白龙江林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护林员等。
一晃43年过去,时光染白了吴奇辉的鬓发、压弯了他的腰,但他守护的3万余亩山林却愈加苍翠挺拔、绿意盎然。如今,憨班林场森林覆盖率达54.4%。
“这里不但有我的心血,还有许多与我一样的护林员的心血。如今的山清水秀,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吴奇辉笑着说。
临近退休的吴奇辉,工作依旧动力十足。他主动把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任站长,用实际行动为守护绿水青山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自己40多年的工作经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冬季,吴奇辉带领队员们巡山查林。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刘江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