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甘肃戈壁农业报道一:从“戈壁滩”到“米粮川”的嬗变

时间:2017-07-26

从“戈壁滩”到“米粮川”的嬗变

――甘肃戈壁农业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何成军

  编者按

  戈壁农业的兴起,让河西走廊走上了一条“大农业”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荒漠区日光温室为主的戈壁农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面积占用耕地和土地流转困难、阻力大的实际问题,达到了以荒代耕、“稳粮扩经”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6月26日,省长唐仁健在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发言时提出,要以重点工作落实推动党代会精神落地见效,抓好产业培育这个关键,发展“戈壁农业”,打造甘肃省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创举。

  本报记者深入河西走廊,触摸戈壁农业,探寻其成长轨迹,叩问其发展方向!就戈壁农业在甘肃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其对转变甘肃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甘肃有1亿多亩戈壁、1.8亿亩沙地、480万亩盐碱地。土地相对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且降水量不足,农业生产严重依赖河流、绿洲与地下水灌溉,粮食生产受气候影响极大,产量不稳定。这样的环境下若是进行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无疑会渐渐逼窄自己的生存空间。

  “戈壁抢绿,沙海淘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这里的人们正在尝试着把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人类未来的新粮仓!

  昔日戈壁滩今日米粮川

  盛夏,一踏上河西这片热土,便有一种干渴的感觉。

  而走进张掖市甘州区石岗墩滩,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一望无际的大棚错落有致,本地蔬菜和热带水果神奇地在此交汇……眼前这一片丰收景象,谁能想到,几十年前是一片戈壁滩。

  过去的石岗墩滩,是一片“风吹石头跑、低头不见草、抬头不见鸟”的不毛之地,而如今,这片20万亩的戈壁上,崛起了各种戈壁农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掖市从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得到启发,借着自身优势,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大力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

  宋有年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掖市有年金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有年,这个“敢把希望种在石头上的人”,20年间在石岗墩滩开辟出了2万亩良田。

  从1995年宋有年便立志要改造这片荒滩,并建立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想让荒漠变良田,首当其冲的便是绿化。石岗墩滩属砾石沙滩,在这里造林种草,要比在绿洲内部自然条件好的地段成本高8倍以上,而成活率要低40%。

  宋有年告诉记者,每改造一片戈壁都需要换近一米深的垫土,仅此一项,每亩成本高达8000元。为造林绿化,他先后投入180多万元配套资金,硬是在这片沙滩上绿化土地1万余亩,培植出30余万株速生林木。如今,用以色列技术、材料建起的“十连棚”依旧能够使用。“当年这座棚就用微机控制温度、湿度,能种人参果、圣女果,在西北都是一景!”

  在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后,他又瞄准了工业。投资2.5亿元,先后引进了荷兰汤马斯机械公司的技术设备和芬兰斯达泰克机械公司最先进的马铃薯颗粒粉生产线。

  在宋有年的带动下,张掖市积累形成了一批戈壁荒滩开发利用经验、技术和模式,戈壁农业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非耕地设施农业2.2万亩,占全市设施农业15万亩的14.5%,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也在不断提升。

  给我一滴水还你一片田

  玉门市,河西走廊戈壁绿洲典型的灌溉农业区,拥有耕地面积88.25万亩。但全市12个乡镇农作物播种面积仅为53.4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60.5%,有大量未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拥有丰富的非耕地戈壁设施农业发展资源。

  为让每一滴水物尽其用,近些年,玉门镇、黄闸湾、下西号、清泉、柳湖等乡镇充分利用闲滩空地,盖大棚、建温室,发展设施油桃、葡萄、樱桃、大枣、人参果。至2016年底,玉门市已建成非耕地日光温室3103亩、2036座。

  为了节水,玉门市把高垄覆膜栽培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广泛使用,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温室蔬菜一个生育期内用高垄覆膜栽培技术耗水约630立方,用膜下暗灌技术耗水约440立方,与大田作物生产相比,每亩节约水资源970立方左右,亩均少掏水费107元,全市1.5万亩设施蔬菜节水技术的推广可节约水资源1455万立方。

  在顺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作人员选用2座示范温室,引进了无土栽培及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

  “通过1年的应用表明,这个系统可在任何土壤条件下进行蔬菜生产,可有效解决土传病害难题,克服土壤连作障碍,较常规灌溉方式节水40%,农药投入减少30%,肥料用量减少15%―20%,产量可提高20%―40%,而且产品无污染、品质好。”工作人员介绍。

  当地人告诉记者,戈壁沙漠并非一无是处。充足的日照对农作物光合作用非常有利,温度高是天然不花钱的温室,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的甜度提升,沙土透气性好特别适宜部分高附加值农作物。

  “玉门市日照时间长、光照强、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境内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相对较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受污染程度较轻,最适合发展设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清泉乡人大主席范瑞宏说,玉门生产的蔬菜果实色泽鲜艳、条形整齐,风味纯正,深受市场青睐,据市农产品质监站的抽检结果,合格率均达99.5%。

  如今,“祁连清泉”人参果、“官庄子”韭菜、“顺兴”蔬菜、“疏勒园”樱桃已驰名省内外。

  范瑞宏告诉记者,现在省内外的市场上只认“祁连清泉”人参果,清泉人参果口感好,无污染,价格高出其他产地产品近一倍。

  戈壁农业的革命性创举

  6月26日下午,省长唐仁健在甘肃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发言时提出,要以重点工作落实推动党代会精神落地见效,抓好产业培育这个关键,发展“戈壁农业”,打造甘肃省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创举。

  唐仁健省长指出, “与传统耕地农业相比,戈壁农业具有投入少、成本低、质量优、效益高等优势。再通过储运加工,品牌打造,完全可能‘点石成金’,把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西亚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

  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中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全部国土的三分之一。而在地处西北地区的甘肃,荒漠占全省面积的70%左右。

  甘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如何破题,戈壁农业无疑是一条可行的路子。目前,全省有1亿多亩戈壁、1.8亿亩沙地、480万亩盐碱地,不用流转不用征拆,而且远离污染源,建设成本低,光热资源丰富。

  戈壁农业,也被称作“沙产业”,主要通过滴灌、地膜、温室等技术种植适宜荒漠地区生长的特色林果,在有效利用了沙漠地区充足阳光的同时大量节约了稀缺的水资源,为干旱缺水的甘肃开辟了新的农业生产空间。

  用更少的资源换取更大的产出,向戈壁荒滩“要效益”是一条新路子。如今,香蕉、火龙果、人参果,这些热带水果长在河西走廊的大棚里;沙葱、葡萄、肉苁蓉,这些贴着甘肃标签的土特产已走上全世界的餐桌上。

  “完全可以把河西走廊广阔的戈壁滩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西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甘肃目前正在河西走廊规划着戈壁农业的新前景,继续推进荒漠农业发展。记者了解到,张掖市已经与国内著名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达成了合作发展“戈壁农业”的意向,要把发展戈壁农业(包括沙漠、盐碱地)作为重要抓手,推广扩大规模,储运加工、品牌打造。

  • 上一篇:兰州将建重点会展企业名录库
  • 下一篇:合水县西华池镇唐旗村里气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