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春艳
“公交车站有免费WiFi了,等车时间能‘蹭网’,真是太好了!”嘉峪关市民王女士如今在胜利路公交站点等车再也不觉得无聊了,车没来,浏览浏览网页;车一来,坐上就走。
这是嘉峪关市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今年,嘉峪关市在实施胜利路改造过程中,同步设立了公交站点免费WiFi,缓解了乘客等车时的焦虑心情。
回应百姓期盼,情牵群众冷暖。近年来,嘉峪关市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惠民,每年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送百姓所需,着力做大、做好、送好民生“蛋糕”,把惠民实事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搬进“幸福巢”,圆了“安居梦”。“以前,我们的居住环境还不如农村,脏、乱、差,冬天没暖气,地下水管老化,下雨、下雪天污水满地流……”66岁的郝延密老人和老伴去年搬进了棚改新房,将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75平方米的房子,两室一厅,特别实用。新房环境好,设施齐全。心里敞亮着哩!”2015年以来,嘉峪关市启动了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总计9649套改造任务,目前已改造7574户,占72.4%。棚户区改造让老旧小区的居民从“忧居”变成了“优居”。
“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绽放”,漫步在雄关街头,犹如游乐在一座四季如春的大花园里,“城在绿中,路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人们率性诗意地栖居着。为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嘉峪关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同部署、同规划、同推进,连续21年开展向荒漠要绿洲、在戈壁建家园的绿色行动。按照“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城乡绿化、水系营造、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2016年,嘉峪关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6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达27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老百姓最大的公共福利。
“社区服务中心环境好,设施全,还能结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嘉峪关市长城区新华社区60多岁的李大爷只要有空,就会到社区服务中心来转转。在这里,大家或吹拉弹唱,或挥毫泼墨,或桌前对弈,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近年来,嘉峪关市加大投入,新建了39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大厅、道德讲堂、青少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文艺活动室等一应俱全,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提起民生实事,雄关人数不胜数:投入17.4亿元实施了教育惠民工程和医疗提升工程;75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在全省率先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并投入使用;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电子阅报栏;推进医疗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在册老人近1.8万人;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重特大医疗救助病种从26种扩大到50种;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投运,实现残疾人康复、托养、健身、教育“四位一体”服务新模式;健全民生诉求联动处置机制,“12345”民生热线全年受理公众诉求2.98万件……一件件民生实事勾勒出了嘉峪关市民最喜闻乐见的幸福雄关模样。
民生事落地,民心事生根。放眼今日雄关,老旧小区焕发新颜,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15分钟便民服务圈……雄关人的幸福“范围”越来越大,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