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和中坚力量。我国县属国有经济比重很低,大多县域经济以非公经济为主,非公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从全国来看,凡是非公经济发展快的县市,县域经济就繁荣。因此,要加快发展我省县域经济,就必须壮大非公经济。
我省县域非公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旧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市场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小。我省86个县市区非公经济市场主体仅为124.66万户。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5%,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工业企业为原料初加工,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少,产业链短,缺乏市场竞争优势,难以实现长足发展。第三产业多为传统服务业,金融、教育、信息类新兴产业少。
人才资源不足,缺乏原动力。一是企业家匮乏。不少非公企业业主缺乏敢闯敢干的魄力和做大做强的意识。二是专业人才短缺。一些企业连最基础的技术人才都短缺,更谈不上策划、营销、资本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制约和限制了非公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支持力。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制约非公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一些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民营科技企业,没有风险投资机构给予支持;政策公平性尚有差距,对大、中、小企业的政策,有区别对待现象,有些地方过分重视外来招商企业,倾斜了大量土地、资源、优惠政策,挤占了本土企业发展空间。
促进我省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亲商、护商、扶商的良好氛围。尊重非公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搭建平台,积极作为,帮助非公经济解决实际困难。平等交往,界限明确,开列政商交往清单,引导鼓励政企平等良性互动。建立符合实际,有利于服务非公企业发展需要的考核奖惩制度,作为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和有关干部的考核奖惩依据。要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负面清单制和干部助推民企发展的容错纠错机制,为非公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非公经济有序发展。一是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通过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本地发展实际,有选择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信息、教育等现代化新兴服务产业。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每一个成功的县域经济都有各自显著的特点,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多措并举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金融创新,切实解决好非公企业贷款难难题。不断完善融资担保制度,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建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不断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担保能力,降低非公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建议借鉴发达地区做法,启动股权质押融资、设备按揭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中小企业购买设备卖方担保贷款等业务。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非公经济的人才队伍建设。一要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教育、劳动等有关部门要建立起规范、完善、高效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实行“校企联合”,按照用工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为非公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适用的技能型人才。二要加强非公经济的企业家队伍建设。主管部门应建立非公企业主培训制度,采取送高校进修、研修培训或组织到沿海非公经济发达地区、出国考察学习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三要适当放宽非公经济组织技术人员申报各级各类职称资格评定条件。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可通过个人档案所在单位、档案托管部门、工商注册的个体(私营)协会等渠道申报。四是实行政府帮企助推制度。尝试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到非公企业进行帮扶。
(作者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