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通讯员朱元军
盛夏的崆峒乡村,最吸引城里人的目光。每到双休日,乡村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总让城市里的人流连忘返。
6月8日,记者来到崆峒区安国镇崔庙村,看到的是小桥流水、主题广场、绿树鲜花、果菜成畦,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崔庙村位于安国镇北部山区,一直以来,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缺乏有带动力的产业等,阻挡着崔庙人的脱贫致富的步伐。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角吹响后,省市区惠民政策接踵而至,村上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今年63岁的李志俊没有想到,曾经连煤油灯都点不起的他,有一天能“阔气”到花1900元在新修的房间里安装“水晶电灯”。
“以前,光靠种小麦只能糊口,既要供孩子读书,又要给老婆治病,日子没法说。”想起以前,李志俊满脸的皱纹拧到了一起。
“现在村里玉米产量由原来的亩产300斤增加到了1500斤,还搞起了种养殖方面的培训,成立了崔庙村向进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大户承包经营和农户入股分红的模式,已经吸纳了6户群众加入合作社。”崔庙村村支书崔向前说,“现在来村上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今年计划开几户农家乐。”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越来越大,镇上获得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也比原来增加了好几倍。”安国镇党委书记孙海峰告诉记者,乡上也推出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计划等金融服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撬动资金。
这一切让李志俊看到了希望,更激发了他强烈的致富愿望。他说:“我们不能躺在炕上等着吃,先干起来再说。”他主动申请了贷款,买了几头牛进行养殖,还享受了危旧房改造政策。去年一年下来,他靠卖牛收入达到1.5万元。而地膜玉米不仅保证了一家人的口粮,还为他养的牛提供了充足的青贮饲料。
如今,宽敞的院子,三室的新房,46英寸的大彩电,摸摸新买沙发,看着新建的牛棚,李志俊才觉的自己不是在做梦。其实他有点不敢相信,3年前他家还是村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每天吃过晚饭,李志俊都会和同村的老伙计们一起沿着整洁平坦的村道散散步,聚在主题公园聊聊天。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这些年脱贫攻坚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农村的家还是家,院还是院,却没有了原先的杂乱。”“现在咱们这里的环境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房子变新了,土路已变成水泥路了,垃圾堆、粪便堆、柴草堆不见了,咱农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今年60岁的崔庙村村级卫生管理员崔常告诉记者,村上聘任了2个卫管员,每季度就能领工资1500元。看到左邻右舍卫生习惯慢慢地改变了,村上越来越干净,心情也很舒畅。
崔庙村已彻底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面貌。据了解,近年来,该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秀美农村,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每年推广全膜玉米1500亩以上,对具备条件的45户贫困户发放贷款225万元,全村肉牛存栏量达到了310头,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到68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