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育出“黄金”产业
本报通讯员 侍文元
夏日,来到民勤县青土湖,成片的梭梭林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给浩瀚的沙漠披上了“绿装”。
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至1959年完全干涸。水干风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北部最大的风沙口。为保护生态、守卫家园,民勤人民矢志与风沙抗争。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批复实施,民勤生态治理正式步入快车道。民勤县以青土湖区域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治沙造林活动。累计在青土湖区域完成治沙造林7万亩,封沙育林草12万亩,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家住青土湖边缘的西渠镇制产村村民何德荣,每天都要到长满梭梭的沙地里逛逛,查看他在林下接种的“宝贝”――肉苁蓉。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味甘性温,药食两用,被誉为“沙漠人参”。何德荣第一次知道肉苁蓉,是内蒙古的一个亲戚告诉他的,据说那里有人在梭梭根部接种,效益很不错。
“我们这里有的是梭梭林,发展这个产业具备基础条件,我为什么不能试一试?”何德荣想。为此,他先后几次去内蒙古等地实地察看,向当地种植户学习请教,掌握梭梭接种肉苁蓉技术。
2009年,何德荣尝试着在自家的梭梭林里接种肉苁蓉。第二年,他欣喜地发现,一些梭梭的根部长出了肉苁蓉,这让他兴奋不已,“虽然成活率不足30%,但至少说明有成功的希望。”
“成活率不高,还是技术和经验的问题!”何德荣说。为了寻找出路,他与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及时解决了技术难题。
就在何德荣探索肉苁蓉种植的过程中,民勤县成立了沙产业办公室,负责制定、指导、管理全县沙产业发展工作,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鼓励企事业单位、农户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大力发展沙产业,保护生态,增加收入。
有了政府的支持,更加坚定了何德荣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的信心和决心,他试种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了上百亩,周边的村社很多群众也跟着他种起了肉苁蓉。
为了把分散的群众集中起来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肉苁蓉产业,2012年,何德荣发起成立了民勤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走合作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2013年,何德荣承包了青土湖治沙生态林2000亩,并组织实施了“民勤县干旱沙区生态节水型梭梭接种肉苁蓉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成功,肉苁蓉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对促进沙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随着压沙造林的不断推进,青土湖区域的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给我们发展肉苁蓉带来了机遇。”何德荣说。至去年,何德荣给自己在青土湖区域承包的2000亩治沙生态林全部接种了肉苁蓉。今年,春季采挖已全部结束,大约采挖了20多吨,可收入一百多万元。
“这确实是个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产业。”何德荣说,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根部,梭梭林管护不好,肉苁蓉就无法生长,这就促使生态林承包者首先要做好梭梭林管护工作。有了生态效益,就有了经济效益。
今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沙产业人数超过5000人,采挖肉苁蓉4万亩、收获鲜苁蓉2000吨,实现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正在成为当地群众保护生态、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