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之畔、南海之滨,惠州山美水美物也美。勤劳智慧的惠州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勤劳耕耘。风景这边独好,物产这边特美,惠州正朝着现代化绿色精品农业迈进。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老百姓切实利益。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走绿色、精品、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行严格的农产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多管齐下构筑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全方位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我市形成了市、县(区)、镇(街)、生产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网络,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 本报记者袁 畅通讯员陈昊宇 摄
抓源头
3年多治理耕地面积20万亩
力争今年全市“三品”认证产品累计达400个,“三品”种植面积占主要农作物总面积超50%;至2020年,全市“三品”认证产品累计达500个
在惠阳区良井镇矮光村绿安菜场,上百亩绿油油的芥蓝长势喜人,10多名工人在地里收割芥蓝。
“去年下半年以来,菜场减量施用化肥30%~40%,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并使用水溶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绿安菜场老板张辉说。
“化肥使用量有所降低,农药使用量也在减少,农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在增强。”惠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古幸福介绍,作为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县(区)之一,该区先后在平潭、良井、镇隆实施项目,均取得良好效果。今年该区将扩大实施范围,实施耕地面积达5.5万亩,涉及农户约6900户。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收效显著。3年多来,累计治理耕地面积20万亩、养殖场13家,在节水、节肥、节电和改进耕地质量、减少养殖污染等方面已初显成效,在省的项目考核中连续3年(2014~2016年)获评优秀等次。
此外,我市大力推广节肥减药等生态农业技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其中,2013年以来,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85万亩,节施化肥6000多吨,节本增效2亿多元;每年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2000多万亩次,农药使用量减少约20%……
全市85个耕地质量监测网点结果显示,我市耕地有机质平均提高2.2%,土壤酸碱度和全氮水平等指标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目前,全市“三品”认证企业有223家,产品394个,认证面积554667亩,占我市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6%;全市获评广东省名牌农产品78个,其中,11个产品荣获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此外,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
“我市将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推进“三品”认证与基地建设工作,力争今年全市“三品”认证产品累计达400个,“三品”种植面积占主要农作物总面积超50%;至2020年,全市“三品”认证产品累计达500个。
筑防线
率先全省将种植养殖散户纳入监管范围
市、6个县(区)均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70个有农业的镇(街)均建有农残检测站;全市建制镇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销售店和农贸市场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挂牌标识经营
3公斤的待检蔬菜样本在农检技术员手中打浆后取样25克,经过增添乙腈溶剂、提取匀浆、过滤定容等一系列严格细致的农检程序,市农检中心可对蔬菜中的有机磷农药80多个项目进行定量分析。
当大家每天放心享用美食时,我市农检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坚持深入田间地头检测各类农产品。
“我们通过抓体系、促诚信、扫盲区、重溯源等工作,基本实现从生产源头到市场前的全程监管。”市农业局副局长戴思宁介绍,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县(区)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镇级农残检测站实现全覆盖,400多个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建立了自检室,形成市、县(区)、镇(街)、生产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网络,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
据统计,目前,市、6个县(区)均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70个有农业的镇(街)均建有农残检测站;全市建制镇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销售店和农贸市场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挂牌标识经营。近年来,全市每年抽检农产品样品近30万个,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
散户监管一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老大难”问题。对此,我市率先在全省将种植、养殖散户纳入监管范围,努力构建全领域、无漏洞监管体系,这一做法受到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我们一方面开展散户专项整治,另一方面将散户纳入日常监管范围。”戴思宁说,我市目前已将200亩以下种植基地和中小型畜禽养殖场作为日常监管对象,经常性深入散户种养基地开展例行检查、抽样检测。
搭平台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附加值及美誉度
打开网页,登录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平台,全市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等级一目了然。在这里,不仅能查看我市1079家上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信用评级,还能向农业部门投诉,使不规范企业受到降级或查处。
“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是好事,能进一步约束企业行为,我们乐于将自己的信息晒到网上。”龙门县顺喜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邹颖说。
生产者诚信经营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为此,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思路,以信用管理为重点,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我们依托惠州农业信息网搭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平台,全面收录包括基本信息、质量安全信息等在内的企业信用信息。”戴思宁告诉记者,在建设信用监管平台的同时,我市出台了《惠州市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评级制度》及实施办法,对在惠州注册且主要生产基地设在惠州的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信用评级管理。
“通过对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和‘靠投诉举报’的监管方式,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监管效能明显提高。”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由于将政策资金扶持与企业信用挂钩,我市农业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显著提高,诚信经营、规范生产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在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平台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平台建设。其中,龙门是我市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平台的试点县。
“有了溯源平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疑虑就打消了。”龙门县农产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集云说,入驻溯源平台的企业信用等级必须是A级,而且企业入驻后必须签订承诺书,统一领取溯源二维码标签。目前,龙门县已有23家企业入驻平台。
记者了解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平台已对全市1132家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监管。其中,溯源示范企业56家、溯源产品163个。该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附加值及美誉度。
本报记者袁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