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 来深参加国际石墨烯高峰论坛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与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会面。电视截图
石墨烯,号称能颠覆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诺贝尔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就是这种神奇材料的发现者之一。4月11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上任的第10天,会见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而就在本月5日,王伟中上任后的第4天,他还会见了生命科学界泰斗、有“DNA之父”之称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
不仅仅如此,本月10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也来到深圳,为他们领衔的计算生物研究院、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揭牌。此前,已有2所诺奖获得者研究院在深成立。
短短半年时间,4所诺奖获得者研究院为何密集在深圳落成?
最新出版的英国知名刊物《经济学人》杂志似乎从国际视野给出一些答案。
最新出版的《经济学人》刊发万字文章《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报道称,深圳正在改写世界创新规则、培育一批影响世界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并给深圳造了一个新名词——“硅洲”(Silicon Delta)。
4月 5日-6日 有“DNA之父”之称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到访深圳并发表演讲。 南方日报记者 张光岩摄
1“石墨烯教父”的深圳产业想象
安德烈·海姆,2001年开始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
2004年,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发现了二维晶体的碳原子结构,就是著名的石墨烯!
2010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这两位教授。2012年,因为杰出的科学贡献,安德烈·海姆在英国被授予爵士勋衔,被称为“石墨烯教父”。
安德烈·海姆为何来深圳?这或许和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有关:石墨烯如何更快走出实验室?这个问题有望在深圳找到更多答案。
安德烈·海姆说,目前石墨烯研究正从初级发展阶段进入利用高质量石墨烯制造新产品的第二阶段。
深圳目前有近20家从事石墨烯产业化的企业,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次安德烈·海姆来到深圳,将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洽谈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深圳的市场化优势和产业化能力,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尽快推动石墨烯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4月10日 港中大(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成立,诺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致辞。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摄
2 国际顶尖科学家“扎堆”来深圳
安德烈·海姆是王伟中书记调任深圳后10天内第二次公开会见的外宾,上一次是4月5日,王伟中会见了生命科学界泰斗、有“DNA之父”之称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
除了两位到访科学家,1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迎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AriehWarshel)、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Brian K.Kobilka),为他们领衔的计算生物研究院、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揭牌。
这也意味着,短短半年时间,深圳已成立四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2016年10月,南方科技大学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罗伯特·格拉布斯合作,成立了深圳市格拉布斯研究院,致力于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研究。
2016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蓝光LED与蓝色激光发明人中村修二组建的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
4月10日 港中大(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成立,诺奖得主、港中大(深圳)杰出教授阿里耶·瓦谢尔教授致辞。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 摄
3 发展新材料产业深圳有创新和产业优势
工业制造,材料先行。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对做强“中国制造”意义重大。“十三五”时期更被业内看成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而在深圳,一批市场规模大、技术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正深度介入新材料应用领域:光启拥有全球首条实现量产的超材料生产线,并已平稳运行3年;柔宇科技发布了世界上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华讯方舟近期成功研发世界首块石墨烯太赫兹芯片;华为正研究如何将石墨烯成果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比亚迪正全力研发石墨烯—磷酸铁锂电池……
资料显示,深圳作为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等技术已跻身世界前沿,累计集聚了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去年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产业规模超过165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23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深圳专门实施了创新“十大行动计划”,明确把石墨烯作为“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和“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点工作来抓。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深圳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石墨烯应用市场,深圳锂电池、电动汽车、手机企业众多,产业链配套条件全国领先。
在此背景下,目前深圳华强集团、宝安区等已开始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和项目,积极引进诺奖团队,力争做到不仅“无中生有”,更要“好中选优”。
4“深圳正在改写世界创新规则”
诺贝尔奖获得者代表了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落地并非易事,前沿研究对一个区域的研究环境、产业环境和创新基础都有很高要求。
从一流科学家相继到访和在深建实验室,到苹果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落户深圳,再到腾讯、华为、柔宇、光启、大疆等本土知名公司拓展国际化布局……深圳正以全球的视野,加速推动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流动,并以更优化的方式聚集和发挥顶尖人才的作用。同时,深圳正将应用创新、产业创新与源头创新、基础研究发力相结合,向创新的新阶段迈进。
最新出版的英国知名刊物《经济学人》也从国际视野给出一些答案。
“皇冠上的明珠:欢迎到硅洲”。日前,最新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题为《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的万字长篇特别报道,称深圳正在改写世界创新规则、培育一批影响世界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据此给深圳造了一个新名词——“硅洲”(Silicon Delta)。
报道提出,1980年至2016年期间,深圳的实际GDP年均增速惊人,到目前达到近2万亿元。深圳在研发上的支出超过GDP的4%,是中国内地平均水平的两倍。深圳的企业还有更多的国际专利,其中大多是高质量的专利,与中国内地企业所获得的专利有所不同。深圳一个城市所获得的国际专利,已超过了法国或英国。很多跨国公司都在深圳开设了“观察岗”,密切关注在深圳发生的最新趋势。
“深圳已经做了比中国内地任何地方更多的工作,来彻底埋葬‘山寨中国’的过时神话。”《经济学人》在报道中写到。目前的深圳,已成为硬件和制造业创新的全球枢纽。这里的各国企业家们,将带出全新的产业。深圳正释放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驱动力,引领珠江三角洲强身健体,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成为创新皇冠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