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十年,克枯重生。面对破碎的家园,克枯人民在肇庆的倾力帮助下,在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十年,彷如克枯乡前行的一个刻度,克枯人民从“站起来”迈向“富起来”,把满目疮痍的家园变成美丽的新农村,村民收入翻了两番,每一个见证克枯新生的人,都为这里的翻天覆地变化感到高兴。
吃水不忘挖井人。克枯人民心怀感恩,把肇庆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誓言让两地的深厚情谊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都是肇庆人”
初到克枯乡,群众的热情程度让记者感到惊讶。每当得知记者来自肇庆时,几乎所有克枯乡人都会脱口而出一句:“谢 谢,谢 谢你们!”随后还会笑着补充一句:“我们都是肇庆人!”克枯乡克枯街居民袁世先便在记者向她作自我介绍时,一拍手掌,“哎呀”一声,惊喜地说:“巧了,我也是肇庆人!”
说话间,袁世先拿出了自己的身份证与户口本,用手指着住址栏上的“四川省汶川县克枯乡克枯街肇庆大道4号……”,笑着对记者说:“看,我也是住在肇庆的人,我也是肇庆人。”而袁世先的邻居闻言也拿来了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向记者展示,笑着说:“我们都是肇庆人!”
从前的克枯乡“上傍危峰,下临恶浪”,一条像样的乡道都没有,甚至有人说“经过时若不仔细看甚至不会发现这里有个克枯乡”。肇庆援建组到来后,积极争取土地、资金,想方设法为克枯乡修筑了一条美丽平坦的乡道,方便居民出行,改善村居环境。克枯乡将其命名为“肇庆大道”,许多人的住址也随之更改。从此,克枯人的生命里便多了“肇庆”二字,虽未谋面,心向往之。
得知“亲人”归来 她拄着拐杖欢迎
5月10日上午10时,克枯乡广场前,羌族群众个个穿上节日的盛装,备着羌红和樱桃酒,等待着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这批群众当中,光着一只脚、拄着拐杖向道路前方眺望的下庄村村民董秀琼显得格外扎眼。
10年前,在那场全国哀痛的特大地震中,江河呜咽,举国哀恸。当时董秀琼房屋尽塌,一切归零。在一筹莫展之际,肇庆援建组和克枯乡干部群众一起送来了温暖,为她建起了新家。尽管右脚因此前的车祸受伤未愈,但得知肇庆援建组的工作人员回访克枯乡,董秀琼仍坚持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来到村头,盼望着与“亲人”见上一面。
十年过去了,董秀琼几乎从不和邻里聊起当初那场地震,但地震来临时的情景仍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那一刻天昏地暗,山倒房塌,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完了。”对董秀琼来说,房子没了还不算最糟糕,揪心的是音讯隔绝——丈夫在威州县城打工,大女儿在映秀漩口中学读高中,小女儿在汶川中学念初中,路被阻断、电话打不出,他们究竟是否生还?想到这些,董秀琼几近绝望,每天都昏昏沉沉,却无法闭眼安睡。短短两周,她就瘦了十几斤。
好在消息相继传来,大女儿去了陕西复学,一个月后丈夫回家了,小女儿也见到了面。“最可怕的是一次余震来临,我亲眼看到对面山上巨石砸下来,一位年轻的武警被压在下面,走了……”董秀琼说到这里,停顿下来别过头去,轻轻抹了下眼角。
生活还在继续,一个个素昧平生的人来到了这里,鼓励着克枯人站起来,一起重建家园。董秀琼和丈夫也在原址上建起了新家,靠着种樱桃,两个孩子如今也都顺利毕业,在成都上班。
2年前,董秀琼在打工途中不幸遇到车祸,脚被压伤,一直需要依靠拐杖行走。“要不是你们,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我要是不来,也太没良心了。”平时大门不出的她,得知肇庆援建队要来,早早向村民打听消息,这天还准时赶了过来,她还和村民专门准备一首歌曲表演《多谢了》,向远方的“亲人”表达谢意和祝福。
女孩回乡创业见证巨变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大地深处的一声巨响,位于汶川县城的桑坪中学地动山摇。当年在读初二的羌族女生陶羽娇一进校门,就看到眼前一片昏天暗地,砂石、墙土四落。在老师的指挥下,她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暂避,祈祷着这一切早点过去。
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陶羽娇放弃大城市的生活,选择回到汶川支援家乡建设。三年来,她做过快递等多种行业,最终在去年和朋友合伙在县城一隅开起了咖啡店,期待人生的更多可能。“现在政策挺好的,我们还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贷款,日常月营业额也有1万元。”她说。
十年过去了,陶羽娇没想到家乡变化那么大,有那么多可能。“地震 后,身 边 的 很 多同学 都 抱 头 痛哭,很迷茫也很想家。”地震过去后一段时日,她再回到克枯乡周达村的家时,房屋已坍塌倒地,处处触目惊心,村民无一沉浸在悲痛中。
随后,对口援建的肇庆人也把温暖送到了周达村。慢慢地,村里设施齐全了,收入也增多了。“以前我父母靠种土豆、打零工,一年都存不到多少钱,肇庆援建组来了之后,引导大家科学种植樱桃,我家也种了7、8亩地。”正是靠着父母种樱桃的收入,陶羽娇和姐姐均已顺利念完了大学,如今一个在老家,一个在成都,还有一个妹妹在湖北仙桃念大二。
“十年前的地震带给我们的是苦难、恐惧和痛苦,但是这十年来,我感到更多的是关爱和照顾。”广东汶川一家亲,肇庆克枯心连心,陶羽娇拿出自己手写的感谢信,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高兴,也为援建的广东省、肇庆市人民表示感谢。
路通财通 村民踏上致富路
白色的水泥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腰,如丝带般缠在山上,这是克枯人民的致富路。
从山脚的克枯乡政府驾车出发,到最偏远的木上村,15公里山路需要开40分钟。而2009年记者到克枯乡采访时,这条路还是十分狭窄、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当时乘车的惊险经历让记者至今仍记忆犹新。
这条新的水泥路沿山边开辟而成,路窄弯多,一路尽是发夹弯。木上村上寨组组长杨群虎熟练地驾车在山路上行驶,在车上往下望,峭壁深渊就在身外,路边那一排护栏,能给人增添一丝安全感。一路上大家死死地抓紧扶手,绷紧身子,握紧拳头,显得十分紧张。9年过去了,路况虽然仍有惊险,但已比当年顺畅多了。
“跟以前比起来,这条路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杨群虎说,他们曾经走过更为艰险的路。克枯乡5个行政村中,有4个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半山。地震之前,就是道路不通制约了村民脱贫致富。“当年住在山上的村民每一次下山,都是一次煎熬。他们要在悬崖峭壁间走四、五个小时,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回到家,卖掉二、三十公斤的土豆,买回几公斤大米。不是我们不想发展,路不通,我们的农产品运不出去,确实有心无力。” 杨群虎说。
地震之后,山体垮塌,道路阻断,肇庆援建组开山辟路,给克枯人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在肇庆、克枯两地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克枯乡连接各村的道路修通了,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虽然只有一条车道,但是沿途都设置了会车道,不少路段还安装了防护栏。克枯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交通的便利,发展生产的劲头更足了。
近几年,在对口扶贫单位的帮助下,克枯乡的村道不断拓宽,村民出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乡村采摘旅游开始有了起色,甜樱桃、脆李子等特色农产品得以走出大山,不少村民因此脱贫致富,购买了汽车,印证了“路通财通”的道理。村委会把村道分段交给村民维护,村民农忙时下田劳动,空闲时就主动到路边清理杂草,清扫道路。他们知道,这条“致富路”来之不易。
白云深处有人家
克枯乡境内大山连绵,终日云雾缭绕,散落在山上各处的村落民居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时至5月,克枯大山上的樱桃树都挂着红彤彤的果实,映照着克枯灿烂又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万物皆有裂缝,光由此而进。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克枯乡房屋损毁严重,肇庆社会各界踊跃捐资捐物支援克枯灾后重建。其中,肇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自发捐助54万元,帮助周达村村民重建新居。该村在震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建成几十栋极具羌族特色的白色石雕房,并取名为“侨心居”。如今,记者重访周达村,深深为其发展感到惊喜。
从乡里出发,沿着水泥铺就的山路盘旋而上,二十分钟后,周达村中错落分布的民居便出现在眼前。十年后再回首,周达村村民的生活犹似当年又胜似当年。村中通往各户民居的石板小路旁杜鹃绽放、野花盛开,从前蓄水的石缸被村民当作花盆,种上各色植物,平凡的山中小径自成风景。
而走进村民张玉清的家后,记者看到,两层小楼里冰箱、彩电等家电一应俱全,二楼的小平台则被主人收拾整齐用来种养花草,日子过得“巴巴适适”。“这几年我们家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越来越好,”张玉清说,震后,援建组、县里和乡里鼓励大家规模种植樱桃、脆李子,所以如今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便是销售樱桃。去年,他家的樱桃销售额将近8万元。
地震让周达村遭受重创,却无法改变村民勤劳积极的生活态度。村民王克辉在搬入“侨心居”后专心种植樱桃。每到樱桃成熟季节,甜度高、口感好的樱桃总能为他带来可观的收入。他说,从前顿顿都吃玉米面。而现在,王克辉家的餐桌上时常能看到味美的腊肉腊肠和炖煮得软绵的腊猪蹄。“肇庆援建组的到来让克枯乡获得了新的发展,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王克辉告诉记者,自己还在漩口镇为儿子建了一套房,要是搁在十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那一年,巴蜀大地嘶吼震颤,克枯乡满目悲凉;这一年,坚强勇敢的克枯人已经能够爽朗地笑着说:“我们很好,未来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