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现场评审!”5月6日,随着广东省医院管理评价质控中心现场评审组负责人宣布现场评审结果,标志着在梅县人民医院基础上建设、并于2014年10月正式启用的粤东医院,不到四年时间就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梅县区“卫生强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2016年3月1日,梅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卫生强市”建设工作后,梅县区认真对照创建标准,制定了在全市各县(市、区)中率先创建卫生强区的目标,并以建设卫生强区为目标,深入实施健康梅县计划。截至目前,梅县已投入创建“卫生强区”资金近8.8亿元,用于改善群众就医条件,提高医疗技术和诊疗服务水平。
小病不出村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走进梅县区梅西镇白面村卫生站,可以看到小小的卫生站五脏俱全,除了候诊厅、注射配药室、诊断室外还有值班室、家庭医生签约室等区域划分,在候诊厅旁边是药品柜台,玻璃柜上放置着风热感冒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常用西药,古色古香的中医柜内蒲公英、土茯苓等常用中药材按小格摆放整齐。此外,这个村级卫生小站还放置了一张诊疗床、一张病床,整个小站看起来和普通的社区诊所相差无几。
“以前经常要去镇卫生院看病,我又不会骑车,就要麻烦其他人。”白面村村民曾琼华说:“现在好了,打个电话医生就来了。”
据了解,标准化村级卫生站的建设是梅县区创建“卫生强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梅县区坚持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多方筹集资金,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通医患“最后一公里”。目前,梅县区共投入约4500万元新建或改建了305间标准化村卫生站,并购置配套医疗设备。每个村卫生站统一设置了注射配药室、处置换药室、候诊室、诊断室、值班室、家庭医生签约室、药房、体检室等,功能更完善、服务更全面。
“我们采用的是‘公建民营’模式,即建好卫生站后交由乡村医生经营,同时给予一部分村医补贴。”梅西镇卫生院院长罗志雄介绍,现在梅西镇17个村已实现村卫生站全覆盖。他说,以前许多乡村医生在自己家或租赁房屋开诊所,存在医疗场所不规范等问题,现在有了标准化村卫生站后村民的就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有二十多年从医经验的村医房太祥2017年8月搬进了城东镇汾水村卫生站工作,他对就医环境改变带来的新变化有着切身体会:“现在就医环境变好了,门诊病人也变多了,平均每天有七八个左右。还有许多老人主动过来量血压、心率、血糖等身体健康指标,我都免费为他们服务,并用表格做上详细记录。”记者在城东镇汾水村卫生站的公告墙上看到,除了村医房太祥的介绍外,还有一名全科医生和一名公卫医生也被列为汾水村卫生站医生之列。
“村医看不了的病,我们会上门指导。”城东镇卫生院院长谢增富介绍,为加强村级卫生站的服务能力,镇卫生院会指派医生每周到村站进行巡视指导。
此外,梅县区村卫生站还设置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以及慢性病患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者将获得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个性化服务和预约诊疗服务为主要形式的服务。其中包括基本医疗服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为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对签约家庭进行一次家庭健康评估。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特别是对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每年提供不少于4次的主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为0—6岁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为孕产妇实施健康管理服务;每年免费为家庭中的重点人群体检一次,包括0—6岁儿童、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体检项目至少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对重度精神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每年不少于4次的随访服务。
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收取任何签约费用,只收取问诊的医药费。截至2017年底,梅县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59%以上,签约服务16.15万人。
创新合作模式
建设梅县区医疗高地
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是许多山区群众的期盼,这一期盼在梅县区逐渐变成了现实。
梅县区创新医院管理模式,2014年2月和中山大学、中山三院签署托管协议,将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二甲医院梅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全权委托中山三院经营管理,并冠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当年10月8日,粤东医院全面启用,成为中山三院的一个分院区,纳入其垂直纵向管理之中,进入了全新的“三级医院”管理模式。如今,三年多过去,粤东医院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方面进步,并于2018年5月6日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现场评审。
据介绍,现在粤东医院可共享中山三院现有60多个科室的医疗资源。两个院区之间建立光纤传输的电视、电话对话远程会诊系统,可高效地进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超出粤东医院治疗能力的重症患者可立即转到三院本部治疗或由粤东医院科室申请会诊邀请本部专家来院会诊、手术,有疑难杂症可通过远程会诊中心进行会诊,病例讨论,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与此同时,粤东医院也在加强人才培养,通过专家长驻和短期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提升医疗水平。根据中山三院制定的双聘学科带头人计划,现粤东医院有21位专家教授作为不同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长期来院开展工作,全面负责粤东医院临床科室的管理和建设。名医教授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同时开展了新技术。粤东医院借助院本部的技术优势,带头成立梅州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提高了梅州乃至粤东地区肝病诊疗水平。肝脏内科、肝胆外科组建了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在全市率先开展肝癌MDT诊疗模式。
粤东医院急诊科医生主任医师杨贞文此前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他对于粤东医院的变化看在眼里:“我是2017年8月来的,就急诊科而言变化非常大,首先在布局上,我们现在的地面标志很明确,针对濒危患者和危重患者、急症患者、普通患者四类患者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同时医务人员的水平也提升不少,此前抢救,我经常需要半夜赶过来指导辅助,现在只需通过电话沟通指挥即可。”
除了粤东医院外,梅县区多家医院都在加强与上级医院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梅县区中医医院2016年就成为了广东省中医院协作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陈海云教授每月定期前来开展门诊、查房、手术、教学、科研等工作,2018年4月1日开始,该院骨科专家李晓初副主任医师到梅县区中医医院挂职副院长。
“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把优质医疗技术下沉到基层,节约百姓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李晓初说。就在前不久,李晓初刚刚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一次肩关节置换手术。今年4月14日,七十岁的吴阿姨在家不慎摔倒,经拍片后诊断为右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且骨质疏松严重。4月19日,李晓初和骨伤科主任李亮晖共同带领骨伤科团队通力协作,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手术,成功为其完成右肩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经过骨伤科医护团队的悉心照顾,吴阿姨恢复较好,已进入术后康复功能训练阶段。
除了区级医院在加强与省级医院的联系外,梅县区还在试点推广建立紧密医联体,目前广梅开发区医院即原梅县畲江镇中心卫生院已按二甲医院标准迁建,医院建成后,将全权委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运营管理。而粤东医院、梅县中医医院也将分片与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签订分院托管协议,实施一体化管理。目前,两家医院已和全区18家镇卫生院签订协议并挂牌,着力为基层卫生院提供技术帮扶,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等形式,建立紧密的医疗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双向转诊、管理培训、人才培养和科研协作等工作。
提升软硬件
全面推进卫生强区创建
迁建畲江镇中心卫生院(广梅开发区医院);新建梅西、白渡镇卫生院、粤东医院感染大楼、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干预中心大楼;改扩建区中医医院、区疾控中心、石坑、丙村、南口、程江、城东、石扇、水车镇卫生院……近年来,梅县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卫生强区”创建工作在稳步推进中。
据了解,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梅县区近年来筹集3亿元投入到乡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根据规划,截至2018年底,梅县区内13个新建或扩建镇卫生院将全部启用。此外,梅县区还筹资1.2亿元为区镇两级医院购置先进医疗设备,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018年2月7日,2016年开始动工建设的梅县区白渡镇新卫生院门诊综合大楼落成启用,该大楼建设总投资1300多万元,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楼高五层,设有全科、妇产科、放射科、发热诊室、慢病诊室等,配置了B超、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救护车等设备,是一个科室齐全、分区明确、设备现代化的标准乡镇卫生院。白渡镇卫生院院长宋兴告诉记者,此次医院全面升级,增设了中医诊疗服务区和手术室,还重设了口腔科,通过公开招聘弥补了此前口腔科人才缺失的问题。
在提升医疗机构软件水平方面,梅县区通过完善人事制度,稳定卫技人才队伍,2016年至今共公开招聘医技人员230多人。2018年,乡镇卫生院已招69人,拟继续招聘卫生专技人员121名。此外,梅县区还通过打造医联体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宋兴表示,目前白渡镇卫生院就和梅县区中医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通过业务指导等形式提升医院技术水平。
目前,通过“卫生强区”创建工作,梅县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短板仍然存在。梅县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一份总结报告中表示,当前梅县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存在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比较薄弱等问题。此外,梅县区基层医技人员仍然处于缺乏状态。受地域差异影响,辖内医技人员待遇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导致了人才招录难的问题。
梅县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将加快全区医疗卫生基础设备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促进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力争在全市率先完成卫生强区目标任务。
其中,在人才队伍方面,一方面探索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待遇水平,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另外一方面,将加强与卫生院校、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合作,采取“传帮带”等形式,加强人员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此外,梅县区将继续通过引进专科“带头人”和卫生技术人员,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落实住院医师培训任务,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项目等方式,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
在提升信息化水平方面,梅县区将按照市级“一网两平台三库”建设思路,构建健康信息平台,整合辖内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同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医院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促进资源共享、扩展信息服务。加快推广远程医疗、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医疗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创新医疗服务,加快智慧医院建设。
小贴士
什么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支撑,通过签约的方式,促使具备家庭医生条件的全科(临床)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的维护,为签约家庭和个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家庭医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特需服务式的“私人医生”,而是与医生服务团队签约,团队至少包括有资质的一名或多名执业全科医生、一名或多名执业护士等,一般是通过保健咨询和预约诊疗实现“一对一”的医患服务,并进行健康管理。对于有需求的、行动不便的人,才提供上门服务。
【来源】南方日报
【全媒体记者】蓝单
【通讯员】刘洪桥 王雅 曾健锋 钟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