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佛山非遗如何传承与创新?这场“头脑风暴”支高招

时间:2018-05-21

5月19日下午,“非遗新时代—佛山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对话”举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带队的课题组,与石湾陶塑、佛山剪纸、香云纱、南海藤编等佛山非遗项目传承人一道,围绕社会转型时期佛山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还为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授予“中国艺术人类学观察站”牌匾。

现场,佛山市文广新局局长陈新文表示,佛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传承发展基础良好。“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等因素限制,个别非遗项目出现了步履维艰的情况。”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佛山有一批着力为非遗传承发展鼓与呼的人。5月14日,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公布,石湾陶塑技艺市级传承人黄志伟成功入选。12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及其学生的陶塑作品亮相北京。“我们非常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像陶艺一样‘开花结果’。”陈新文表示。

方李莉表示,佛山石湾陶艺、香云纱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优秀案例。“如果我们有能力将中国非遗变成时尚在世界推广,中国文化就真正走出去了。我认为传统文化加时尚、加现代手法、加创新,或许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路径。”

随后,石湾陶塑技艺市级传承人黄志伟、佛山剪纸市级传承人邓春红等多名佛山非遗项目传承人就非遗项目传承、创新经验进行了介绍,并获得了课题组成员的肯定。方李莉认为,将非遗融入生活,为生活增添情趣,让人们心灵得到美好的享受,应该是接下来发展方向之一。

当前,佛山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个、省级非遗项目43个、市级非遗项目101个。陈新文表示,对非遗项目的讨论,应该关注如何将其与新时代相适应。 “非遗不能简单拘束于原汁原味,它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与现代产品相结合。希望通过此次对话,让课题组为我们带来各地非遗保护的先进做法,使我们的非遗项目散发夺目光芒。”

◆相关

方李莉:我国非遗保护已进入到第三层级

5月18日至19日,“社会转型时期的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课题组佛山会议暨“非遗新时代—佛山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对话”活动在佛山举行。该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5月18日下午,方李莉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江湾校区基础楼一楼报告厅进行一场《论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的讲座。该讲座也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庆六十周年系列学术报告暨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名家学术讲座”第三讲。

讲座中,方李莉提出,非遗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已从梳理、保护、记录的第一层级,确定传承人进行传承的第二层级,进入到第三层级,即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的集体创新驱动,不仅让艺术家个体、科学家个体、文学家个体产生新的创造力,甚至可以带动一个地域、一个群体进行集体性创新。手工艺正在复兴,不是在一个地方,是在多个地方;手艺人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手工艺的复兴构成了中国新的生活样态,这种生活样态引领了新的流行时尚,复兴中华文化正当时。中国文化要在全球化空间中争取话语权,就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原创性,而这种原创性就是在传统文化中找资源。

19日上午,方李莉与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无锡太湖学院以及佛山市艺术创作院的专家进行“社会转型时期的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课题会议。该课题是方李莉主持的文化部国家重点课题,课题选取12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子课题,探讨后工业时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变迁。其中佛山的子课题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香云纱变迁》《社会转型时期的石湾陶发展》。

在她看来,人类正在面临一场新的革命,而这样革命也许是缘起于我们的生活革命,以及人的衣食住行的艺术化,符号化,象征化,而这所有的一切,传统工艺都在参与其中。“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也许是人类文化的又一次演替,在这一演替的过程中,原有的文化成为了新文化生长的有机质、孢子和种子,因此,传统不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生长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新的生态文明中,人们将重新认识我们的母体文化,而蕴含在传统文明中的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农业文明、狩猎采集文明等,将会给予新的生态文明以许多启示。这些启示也可以将其认识为文化演替过程中的有机质、孢子和种子。”

【来源】南方+

【文/图】王芃琹

  • 上一篇:三水乐平雪梨瓜节引爆文化嘉年华
  • 下一篇:@佛山街坊,一起来寻找你身边的“最美助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