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科院高能所举行第十四届公众开放日,北京、广东两地的大科学装置免费向公众开放,其中位于东莞大朗镇的东莞分部“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开放了环加速器、靶站等重要设施,1500名市民慕名而来参观这座“大国重器”,还有超过一百万人次通过南方+客户端观看了开放日的视频直播。
参观名额控制在1500人19日,东莞迎来了近34摄氏度的高温天气,然而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内,还是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希望一睹传说中的“大国重器”的真容。
来自虎门的王先生是一名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他通过南方+了解到这次活动后,当天带上就读六年级的儿子来到活动现场。王先生说,散裂中子源的研究内容是属于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跟医学上的基础研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所以特地趁周末过来参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三位来自香港的老者,正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向环形加速器方向走去。在隧道中,他们认真倾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并问了许多涉及专业的问题:“中子和X射线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先用负氢离子而不直接用质子加速?”“谱仪能否做生物大分子实验?”当得知园区内装置自主研发和国产化程度超过九成,他们对此称赞不已,并在加速器磁铁前请工作人员为他们拍照留念。
“我们是通过电话和邮件等方式报名,没想到消息一经发布,报名处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市民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预计。”据此次开放日负责人、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党总支副书记刘磊介绍,由于整个园区的各项建设刚刚完成,今年是第一次在此处举办开放日活动,最后出于接待能力和安全等综合考虑,参观名额被控制在1500人。
在当天的活动中,更多的观众在家里通过手机,观看了南方日报、南方+团队联合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对开放日进行的全程视频直播。在活动开始前的两天时间里,直播预告就已经获得了近十万关注度;在直播进行期间以及结束后,整场活动获得了超过一百万点击量。
“给力!”网友“吴语伦比”在直播页面留言评论道,“现在全民科学素养都很高,追星终于不再是唯一的热潮,通过直播引发一波‘科学热’!”
科学家变身“讲解员”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如何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人类用肉眼去观察和理解世界。后来,科学家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细胞和细菌等微观世界。”刘磊介绍,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越来越走向深入,“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
中国散裂中子源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建,共建单位为物理研究所,于2011年9月开工建设,工期6.5年,总投资约2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台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以及一期三台供中子散射实验用的中子谱仪,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整体。
刘磊介绍,整个散裂中子源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将质子加速到16亿电子伏特,速度相当于0.9倍光速,把质子束当成“子弹”,去轰击原子系数很高的重金属靶,金属靶的原子核被撞击产生中子,射向样品,科学家通过围绕样品的谱仪“收集”被散射的中子,获得样品物质结构的信息。
本次参观讲解的顺序基本是中子源整个装置的工作顺序来安排。但是由于直线加速器部分正在进行工作调试,无法进去参观,因此这次暂时没有开放。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许多工作人员穿上了开放日活动定制的红色T恤衫,上面印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字样。这些身着红衫的工作人员分散在园区各处,承担着号码发放、园区导览、定点讲解、后勤保障等各种任务。
“这些都是我们各个工作组的科研人员,总人数有几十人,这次都被动员起来担当不同任务。”刘磊说。
为了让市民尽可能完整地了解整个装置的工作原理,在参观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有专门的科学家为参观者进行讲解。
“作为一个射线装置,与核设施有本质不同,散裂中子源的辐射是瞬发性的,只要设备结束运行,很快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的辐射水平,并且在装置外部还有混凝土等屏蔽措施,安全性是有绝对保障的。”针对观众的关心的辐射安全问题,技术安全办公室王怀宝作了详细讲解。
“在我们所处地下隧道中,全部磁铁大约有300多台。这些磁铁作为散裂中子源的主要设备之一,完全是由我们自己自主设计研制的,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不久前举行的工艺验收会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在环形加速器的引出区,加速器部副研究员邓昌东的介绍让参观者们频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