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在秦牧故居前留连忘返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摄
5月19日到20日,经澄海文友杜志鸿穿针引线,“汕尾文化之旅”30名作家一行抵达有“红头船故乡”之称的澄海,了解澄海玩具产业,感受了樟林古港的乡愁,对秦牧故居匆匆一瞥,并瞻仰了塔山古寺。
玩具彰显商业文化
一走进澄海奥丽玩具厂,琳琅满目的玩具一下子让女作家们童性大发,有的当场玩起了积木,有的在分男孩玩具女孩玩具的玩具成品中间流连,啧啧称叹。
玩具礼品行业是澄海最具特色的产业,也是澄海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澄海玩具礼品从家庭作坊式生产起步,初期主要是生产以竹木等原始材料制作礼品,以来料加工的形式,采用手动、半自动塑料挤出机,生产一次成型的静态玩具。二十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通过大量引进全自动注塑机,生产组合式动态使玩具,玩具礼品的产量、质量有较大提高,在国内有了一定知名度。
目前澄海玩具礼品共有圣诞工艺品、遥控飞机、汽车等比较新颖的花色品种5万多个,平均每月有一百多个新产品面世。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具有声、光、电功能的中高档玩具产品占全部产品的二成以上。
樟林古港的乡愁
位于澄海区东里镇的樟林古港,曾经是和福建泉州港、漳州月港齐名的大港,并列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三个重要起源地,也是三个地标。可见樟林港的地位。随着汕头港的兴起,樟林港逐渐没落。
沿海有港口处必有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如果不是杜志鸿带路,陌生游人是很难找到樟林古港天后庙的。作家们从巷道的一道破旧的侧门进去,但见残坦断辟、芳草萋萋,有数棵参天大树营造了一片绿荫。这里是天后庙后部,如今为一个民乐团所使用,乐手们正自得其乐地演奏。通过数百年的风雨剥蚀的后门,进入天后庙,这才发现里面相当金璧辉煌,规模也相当地大。可惜正门藏在一条旧巷中,游客是很难找到的。
如今樟林古港已找不到当年的繁华。与天后庙一条小溪之隔的对面,即矗立着一块石碑,碑刻四个大字“樟林古港”乃吴南生手书。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饶平、南澳四县(市)在樟林交汇。这里,海阔江宽,宋代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这里迅速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樟林开始名播潮州。清开海禁,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因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故有“红头船”之称。当时,“红头船”队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扬帆远征,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仍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
“红头船”事业的发展,使樟林港日益繁荣昌盛,外地客商纷纷前来。一时间,樯橹如林,商贾似云。樟林埠,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
樟林古港旧址,是红头船的启航圣地。目前汕头市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这里曾是清代的“海上门户”,当年北通福建、台湾、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南达越南、暹罗、马来西亚、婆罗州、印尼等。潮人先民都从这里飘洋过海到东南亚诸国侨居和通商。早在康熙年间,清廷初弛海禁,商民集资造船出海,第一艘红头船出海就从樟林驶出。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代皇帝百余年间,从樟林古港乘坐红头船飘泊到暹罗的潮人有150万人之多。
作家们走近古港旧址,发现中间有数个木架子搭成凉亭模样,抬头一看,凉亭顶上挂着许多当年的潮人寄回乡的家书塑胶复印件,在风中啪啪作响,唤起了作家们心中的乡愁。
缅怀“一棵繁花树”
对于作家们来说,来澄海不瞻仰秦牧故居等于白来。秦牧故居位于澄海东里镇樟林观一村索铺巷39号,是一座“四点金”(潮汕传统民居称法)四合院,有近百年历史,旧民居占地387.5平方米,内有天井、正厅、厢房、居室、书斋等16间,民居门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
可惜的是,我们来得不是时候,秦牧故居大门紧闭。不过,通向秦牧故居的巷弄上矗立着秦牧、蚁美厚、周礼平、蓝金生等澄海名人的塑像,作家们纷纷与之合影,好歹算是过了一把瘾。意犹未尽的作家们不禁在口头上缅怀了一番秦牧。
秦牧 (1919——1992),男,原名林派光,又名林觉夫(东亚病夫觉醒之意)、林顽石,乳名阿书(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他于香港出生。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13岁时,他随父亲回国,便居住在今秦牧故居里。17岁离开故乡到香港。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秦牧历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作品》诸杂志。曾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并任《四海》杂志主编。
其作品结集为《秦牧全集》十卷。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陶铸曾称“秦牧是广东的‘三宝’之一”。
塔山古寺的历史韵味
沿着曲里拐弯的山路,中巴越攀越高,作家们穿越满山翠绿来到塔山古寺。“山无塔以塔名亦异,有石似塔,故名”。塔山位于澄海市莲上镇,交通方便,终年常绿,四季如春。山上胜景众多,有距今900多年历史、香火旺盛的塔山古寺;有十三亭、九路、四桥、七牌坊、三十二奇石景观;有云鸿戏海、天池夜月、龙泉古迹、晴岚滴翠、龙船载经等妙景和名人手笔石刻。还有新配套的索道、标志性石塔-——大宝塔等。
据说古寺最早是建在水中间,与周围四座山头形成“四山吊金钟”的格局。后来由于战乱,古寺两兴两废,寺址也由水中央移到山脚下,扩大了中间湖水面积。这里也是南宋末年抗元的基地,山上至今还有南宋的丞相陆秀夫留下的石刻。战乱时,当地人到这里避难,因有水源,仿佛观音菩萨赐给的“神泉”,所以这里以供奉观音为主。一般的观音塑像都是站着,手拿净瓶,这里的观音是石雕的坐像,而且是元代至元年间所雕,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可惜的是,天气炎热,作家们略为流连,便驱车离开。
此次“汕尾文化之旅——澄海行”,作家们还与澄海文友举行交流笔会,互相切磋技艺,并参观了特色民校启学学校,还品尝了别具一格的澄海美食——薄壳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