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16年前李宏(化名)做的决定仍让人出乎意外。
那时,她与仨子女商量,表达了“捐献遗体”的想法。这一想法挑战了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起初并未得到子女。但在李宏坚持下,子女签署了遗体捐献同意书。2018年5月31日,李宏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世长辞。随后,家人遵从她的意愿,捐献遗体。从此,老人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近些年,遗体捐赠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不同于器官捐献,遗体捐献一般是捐献者遗体捐给医疗单位或者医学院校进行科研教学之用。一般来说,捐献的遗体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也是医学生的老师,他们被尊称为“无语良师”,亦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体面老人要求有尊严地离开
5月底,躺在ICU病房内的李宏已奄奄一息。但她仍有意识,使劲儿眨眼睛,想要竭尽所有与外界沟通、交流。
数天前,李宏在家中不幸摔倒,骨头经受不住压力,折断了。这一情况导致了她无法坐稳。想到未来将卧床不起,家人决定为她办理入院,接受手术治疗。
李宏女儿李慧珍(化名)用“果断”两字形容当时情形。事实上,不少老人生命最后关头,家属也许会选择沉默应对,不采取任何做法,尤其是在农村、在贫困家庭,在岁数大的长辈身上。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治疗后, 李宏情况发生好转, 第二天就能坐在床边。然而,谁也料想不到,接下来的数小时内,术后并发症会突然袭来,老人状况急转直下,体内器官不听使唤,抵抗不住死神的追击,开始出现衰退。
生死间拔河,自此开始。不久后,李宏被转入ICU,接受进一步监护治疗。
进入ICU后,家属面临了另一个难题。究竟要为母亲选择积极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是有创治疗还是无创治疗。站在生命的选择关口,李慧珍觉得很难做决断,直到想起了母亲多年前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若我离世,也要有尊严地走。
家属、当事人和医生间不断沟通、交流。最终,子女决定遵从母亲生前愿望,除非情况突发,否则不接受有创治疗,因为“不想让母亲伤痕累累地离去”。
有些人感慨李宏的觉悟,觉得她掌握了生命的自主权,懂得“死亡是必然的结果,但每一个都有选择的空间。”
不过,在外孙女黄晓蕾看来,外婆做此决定,完全不出意外。她自幼与外婆长大,关系亲近。黄晓蕾知道外婆是体面人,尊严是她最看重的东西。 就连在ICU病房,每次护工来帮她如厕,李宏还会拉一拉上衣, 减少身体暴露的部位。说到这,黄晓蕾眼眶不禁湿润。
她死后捐献遗体,成为医学生“无语良师”
在知道母亲时日无多后,李慧珍想起了多年前签署的同意书。
2002年,彼时已有接近80岁高龄的李宏找到女儿李慧珍,告诉女儿,她决定百年后捐献遗体,并要求李慧珍在同意书上签字。起初,李慧珍并不同意这一决定。但后来,经不住母亲的说辞,李慧珍和两个弟弟都签下了同意两字。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表,李慧珍找到了承诺书,并找到了内科ICU副主任王艳红,问她如何操作?开始时,王艳红先是有些吃惊,后为他们联系相关机构,希望他们能接受老人的遗体捐献。
与王艳红一样,很多人对李宏的决定感到吃惊、意外。他们不知道为何年近百岁的老人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入土为安才是最好的归宿。
“外婆不是一个传统的人。”在黄晓蕾看来,李宏是个潮流的老太太,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兴趣。“所以她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一点不意外。 "
李宏的决定在妹妹吴琪(化名)看来是有另一番缘由。作为老革命的李宏告诉过吴琪,她年轻时入党,参与抗日和解放战争,希望死后也能作出一丝奉献。“这是另一种伟大”她说。
黄晓蕾说,外婆行为谈不上伟大,但会像一颗种子,埋入家人心中,影响后来人的选择。
近年来,器官或遗体捐赠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医学上对于器官移植供体的要求之一就是无恶性肿瘤(原发脑肿瘤除外)。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有很大区别。遗体捐献一般是捐献者遗体捐给医疗单位或者医学院校进行科研教学之用;器官捐献则是把具有良好功能的器官完整保存下来救治病人。但二者同样是付出,是奉献,更是爱。
捐献的遗体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也是医学生的“老师”,他们被尊称为“无语良师”,亦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广州目前有四所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收站
咨询电话:020-87330712
广州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
咨询电话:020-81340182 1331881315513318813157
暨南大学医学院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
咨询电话:020-85220251 85226230
南方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
咨询电话:020-61649810 18665000359
【记者】黄锦辉
【摄影】张梓望
【通讯员】江澜
【校对】冯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