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上午,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东莞系列活动全面启动,“发现东莞非遗之美”影像展在市文化馆同步开展。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由市镇联动策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有力地营造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集中展示东莞非遗之美
为迎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精心策划了系列活动,既有展示、展演、展览,也有非遗进校园活动;既有多项非遗活动的启动,也有非遗采风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内容异彩纷呈。同时,各镇街也积极行动,策划了众多非遗活动,形成市镇联动、动静相宜的生动局面,系列活动将持续开展至6月底。
作为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发现东莞非遗之美”影像展于当天在市文化馆一楼展厅正式开展。“发现东莞非遗之美”拍摄项目自去年“非遗季”启动以来,市摄影家协会组织会员,深入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深入非遗传承人工作现场,以他们独特的发现能力、高超的摄影技术,创作出一大批既有情感温度又有审美高度的精品力作。
本次影像展从近十万幅作品中精选出80多幅,题材涵盖了享誉全国的千角灯,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赛龙舟和龙舟制作,独具岭南文化特征的舞龙、舞狮,甚至包括美食文化的大盆菜、裹蒸粽、腊肠等,各具特色,展览将展出至6月21日结束。
向非遗传承人致敬
本次“发现东莞非遗之美”影像展既是一次影像创作活动的成果展示,又是东莞非遗之美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东莞非遗保护跨界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透过摄影师的镜头,可以充分领略东莞非遗的技艺之美、形象之美、传承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置身展厅,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东莞非遗世界。
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志良称,非常感谢非遗传承人,因为有了他们的执着与坚守,东莞摄影人才有机会拿起相机去拍摄与记录,“看到这么大美的影像,什么辛苦和付出都值了”,希望莞邑沉淀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影像而走得更远。
参与项目拍摄的本土摄影人王金春告诉记者,在跟拍省级非遗项目——矮仔肠制作技艺的过程中,她一直被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所感动着,一年近十次的跟拍,非遗传承人的专注、坚持,“他们的工匠精神对我影响深远”,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向所有的非遗传承人致敬。
东莞非遗保护呈现新局面
除了“发现东莞非遗之美”影像展,当天还举行了传承人展示展演(包括莞草编织、香道表演、舞麒麟等)、非遗课堂(庾家粽制作技艺)以及首届东莞·中国泥塑艺术联展(茶山镇文广中心一楼展厅)等众多非遗活动。
活动丰富多彩,现场市民热情高涨。不少市民纷纷表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系列主题活动,能加深大家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大家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并希望让非遗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希望东莞非遗越来越美好。
据了解,目前,东莞基本形成了市、镇、村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构建起了具有东莞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至今,8个项目入列国家非遗名录,44个项目入列省级以上非遗名录,120个项目入列市级以上非遗名录,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83位,设立了非遗展示厅和数十个非遗传承基地。东莞非遗坚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原则,推动东莞非遗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呈现出市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加大、硬件设施功能不断健全、品牌活动影响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平台建设不断丰富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