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6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主场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活动期间,粤剧、潮剧、广东汉剧、西秦戏、正字戏、白字戏、雷剧、花朝戏、采茶戏、梅州提线木偶戏等传统戏剧的演出场景刷爆汕头市民微信朋友圈,瑶族刺绣、新会葵艺、吴川泥塑、汕头抽纱、潮剧盔头、鮀浦石雕、潮州木雕等非遗项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规模宏大的岭南文化巡游让广大市民游客大饱眼福……“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的理念深深印在了汕头市民的脑海,鮀城大地掀起了非遗文化热潮。“本次活动见人见物见生活,可以说这是一次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成功尝试。” 一位热衷潮汕文化的老者这样评价这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广东省主场系列活动。
要传承和保护非遗,首先要让大家认识非遗。本届系列活动中,文化巡游和非遗项目展示规模为历年之最。参加本次展示展演人数达2300多人,除了27支队伍1300多人参与文化巡游和13个广东传统剧种首次集中展演,还有全省30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60位传承人以及汕头本地30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60位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其中大部分为传统工艺类项目。市民充分感受了非遗的魅力、活力,对非遗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热情更加高涨。省级非遗传承人许少雄表示,举办这样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既能与其他城市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又能让更多市民认识并喜欢上非遗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旭斌也告诉记者,展示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潮汕月劳饼的制作工艺,将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中来。
诚如两位传承人所言,让非遗惠民活动多起来、实起来,让老百姓成为非遗成果的分享者和享受者,从而进一步参与到非遗传承和保护中来,是本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也是近年来我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探索走出的一条新路子。
本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文化惠民的原则,从小公园主会场、老妈宫戏台、红亭戏台到市非遗展示馆等各大展演场所,从广东传统戏剧展演、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新生代传承人创意作品展到非遗大师面对面等一系列活动,一律对市民免费开放。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启动仪式及岭南文化巡游、粤剧专场、潮剧专场、广东汉剧专场、西秦戏+梅县提线木偶戏专场等10场直播,最大限度地让市民参与其中,感受活动盛况,分享非遗成果。系列活动还举行了“玩转非遗之旅”线路推介,充分践行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体现了让非遗惠民活动实起来,让非遗成果惠及老百姓这一发展方向。
非遗不但要活起来,还要传下去,搭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展示平台是本次活动别出匠心的一个策划。活动期间,汕头市非遗展示馆展出了新生代传承人创意作品展,18个城市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带来90多幅作品:枫溪瓷烧制技艺烧制的瓷娃娃憨态可掬、广州核雕的多姿多变、珠绣作品《中山纪念亭》、《升腾》栩栩如生……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吸引了许多市民拍照留念。年轻人需要舞台,在非遗这一领域里,新生代非遗人要脱颖而出,更需要发展的平台。为搭建新生代非遗人发展平台,本届系列活动还举行了潮剧传承人收徒仪式、名家传戏·经典再现——潮剧传统折子戏传承汇报演出专场,让更多年轻的非遗从业人员有了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把非遗种子种在孩子心中是本届系列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期间,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小记者十分活跃,他们奔走在各处活动场地,用手中的纸笔或是相(手)机采写拍摄精彩的文艺表演或是采访非遗传承人,以童真童趣的视角,描绘他们心目中的非遗文化。由南方日报和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旗下特区青年报组织的“非遗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与非遗来一次亲密接触,既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让非遗从此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了解更多非遗文化。6月12日至13日,系列活动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汕特中心幼儿园和东厦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广东传统戏剧表演,并现场展示瓶内画、潮阳剪纸、珠绣、潮州木雕、嵌瓷、潮剧盔头等非遗技艺和作品。非遗传承人们手把手的教学,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非遗文化的种子,相信不久的将来,非遗文化之花将在这群孩子中间盛放,结出累累硕果。
记者 陈洪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