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妙手生花”的抽纱传承人

时间:2018-07-20

    陈树泽说他的人生经历非常简单,一句话就能说完。高中毕业后选择了继承父业从事抽纱工作,一直做到退休;退休之后,继续做着潮汕抽纱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我没有什么人生故事可讲,因为在抽纱这一行里,一呆就是一辈子。”不过一聊起抽纱技艺,陈树泽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陈树泽从事的是抽纱产品的创作设计工作,但他却也是整个抽纱工艺流程的“百事通”,他对抽纱工艺各个环节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如数家珍,如整稿、针稿、刷稿、制作、洗熨等。他说,自己进入这一行时比较幸运,除了得到他父亲陈铁泉的悉心传授外,还有机会在与众多抽纱艺人的接触中学习到了这一非遗文化的各种精华与奥妙。

    师承父亲抽纱技艺

    陈树泽的父亲陈铁泉是潮汕抽纱第一代艺人。1929年开始在汕头埠“乔治”洋行师承意大利画师“阿术(音)”的西洋纹样设计技术,自此与抽纱艺术品的创作设计结缘。后又在汕头埠的“美乐”、“ 爱若”、“ 怡昌”等外资、华资抽纱行,从事创作设计,从上世纪50年代中页开始至90年代初,一直在中国抽纱汕头进出口公司从事抽纱艺术品的创作设计、带徒授艺,是汕头抽纱公司设计“一支笔”,门生遍布潮汕地区及福建、北京、哈尔滨等地。

    在陈树泽的印象中,父亲不只是一个抽纱艺人,更是一个艺术家。父亲平时喜欢写生作画,工作之余经常通过写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琢磨如何将之融入到抽纱产品的设计中来,因此父亲设计的作品,都透着特别的美感和灵气。

    不过,在陈树泽童年时候,父亲的才华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他记得,父亲当时有一个命名为《稻花香》的玻璃纱台布作品,是以稻穗和玫瑰花相结合作为题材,寓意丰收及和平进行创作设计的。作品以新颖的题材结合和图案风格取得了较好的销售和艺术效果,但却在“文革”时期遭受不公对待,给陈树泽的童年留下阴影。所幸的是,这反而激发了陈树泽潜心学艺的决心。他欣赏父亲的抽纱设计艺术才能,也热爱这门艺术,他相信,人们对艺术的误会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解除,他盼望艺术春天的到来,立志师承父亲的技艺,和父亲携手将潮汕抽纱技艺发扬光大。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陈树泽于1974年如愿进入汕头抽纱公司工作,被安排到父亲所在的设计部门,跟随父亲及其他师傅学艺。就在这个时候,汕头抽纱公司的设计队伍也已恢复了原来的规模,汇集了多位潮汕抽纱著名艺人,人才济济。遇上大好时代,陈树泽十分珍惜,在习艺上勤奋认真,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陈树泽说,父亲对他的要求特别严格,因为抽纱图案设计的效果,都是靠线条去表现的,线条稍有偏差,图案纹样的形和神就会发生变化,而且工种处理上也会出现问题。为了让他学到扎实的基本功,父亲每天上班都会安排他进行设计稿件的描绘,下班回到家里,还要他练习描绘各种弧线和平行线。他说,因为日以继夜的描绘,有时睡觉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都是线条和圈圈。

    陈树泽的勤奋好学及工作表现,受到部门其他师傅的认同和赏识,他们也都喜欢让他做辅助工作。他说,每个师傅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技艺,因为自己给多个师傅打过下手,所以累积到更多的创作经验,这也为他后来能够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抽纱技艺各大类工种、针法进行艺术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陈树泽还自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参加过多次业余美术培训班,他善于记述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借此累积创作设计经验,他还善于摄影,善于花卉写生,从而捕捉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各种美感,力求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灵气和生活气息,助推自己设计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潮汕抽纱行业鼎盛时期,中国抽纱汕头进出口公司在汕头市区及潮汕各县都设立了子公司,负责管理全区各地抽纱产品的生产,制作区域还发展到相邻地区的陆丰、海丰一带。

    陈树泽说,抽纱技艺的类别很多,主要为抽通、手绣、编织、补布、拼接五个大类,其中每类技艺又有多个工种,每个工种又有多种针法,常用的工种就有240多种。而且不同地域工种制作上各有专长,如潮州的雕绣,揭阳的十字花、澄海的通花、潮阳的抽通、补布……

    有些多工种结合的产品,往往需要多地域工区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而每一流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流程的运作,出现纹样、工种、规格、破损等质量问题。画稿环节,是抽纱技艺产品整个生产流程的头道工序,设计人员既要创作出有艺术价值的产品,又要兼顾适销、适产,这就需要对整个抽纱流程和各环节的技艺有透彻的理解。

    为了尽快适应抽纱花稿的创作设计工作,陈树泽经常跟随父亲及其他师傅下工区参与大规模创作设计活动,经常直接接触、了解各地域代表性技艺的制作,特别是通过与各地域生产流程各个环节师傅的交流,了解产品工种、针法处理上的宜忌及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的方法。

    陈树泽的足迹遍及潮汕地区各大抽纱产区。他说,那时候公路交通十分不便,到揭阳工区,就需要坐船4个小时。但陈树泽却十分珍惜这种下工区的“苦差事”,他觉得经常下工区才有机会了解到各地域技艺工种的制作手法,见识到各类工种的个性特点,谌破各个工种相互结合之间的奥妙,可以在设计时加以合理运用。

    正是这些经历和见识,对他进行技艺产品的设计起到极大的作用,也为他后来投入潮汕抽纱技艺的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风格独特佳作频出

    陈树泽全面掌握并熟练应用潮汕抽纱各大类技艺的纹样及产品设计方法,创作设计中重视挖掘、运用传统针法、技法、纹样为素材,大胆进行改良、创新,使传统技艺针法、技法、设计手法在服务生产和销售的前提下有较大的突破,并在研制浮刁花边、榕饰花边、华美花边及其它新工种、品种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为抽纱技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他擅长结合销售和生产情况从价廉物美的角度进行技艺产品的设计,作品以工种应用合理、图案结构严谨、纹样线条流畅、表现手法生动、装饰性较强自成风格。

    也正因此,他设计的作品,常常能较好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工区生产,为抽纱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做出较大贡献。如1986年,他独立承接试制“浮刁花边”产品的全部纹样设计,创作了编号为“9413”的浮刁花边房间套系列作品,该产品当时就发展为潮安县东凤技艺产区年产值1200万人民币的大宗商品。

    1989年7月至1990年2月期间,陈树泽还应美国“北京工艺”公司邀请,由中国抽纱汕头进出口公司派驻旧金山任设计师,从事抽纱产品设计工作,为潮汕抽纱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抽纱技艺“传帮带”

    陈树泽从1974年开始从事抽纱设计工作,到2016年退休, 在42年的工作历程中,他亲眼见证了潮汕抽纱从繁荣到式微的过程。提及如今抽纱行业的现状,他都会无比唏嘘。

    陈树泽说,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行业为其它新兴行业所取代是一种必然。他说,抽纱行业式微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主要表现为:抽纱产品批量对外销售和生产已经停止,技艺已失去赖以生存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其它行业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吸引大批艺人改行从事其它职业;大量熟练艺人处于老龄阶段,已经逐渐失去制作能力,出现人亡艺绝的趋势;大部分青少年都不愿意学做这门技艺,传承上后继乏人;部分制作抽纱产品的布料、纱线料已后续无源,一些工具损坏、流失,一些精细制作艺术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他说,潮汕抽纱技艺是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一份宝贵遗产,具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丰厚积淀和雅俗共赏的文化内涵,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它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而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有产品的制作,这样才能把生产流程各个环节带动起来。

    多年来,陈树泽亲力亲为参与到抽纱艺术的挖掘、抢救、研究、宣传和保护、传承工作,致力收集和整理抽纱艺术的相关资料和实物,还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广东篇“抽纱”分篇、《广东十大工艺美术》等专业书籍及其它艺术欣赏和推介文章的撰写,参与影视专题的编辑、制作,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等。在抽纱设计艺术传、帮、带上,更是言传身教,无私传授。

  • 上一篇:潮阳这条公路本月底即将完工,未来将带动榕江片区发展
  • 下一篇:志愿者自编自演节目唱响小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