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每周3场的讲座培训,吸引了80多家企业2000多名员工参加。乐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积极搭建起产业工人自主成长服务平台,成立三水区首个产业社区服务中心。乐平的实践是佛山探索构建面向产业工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缩影。
佛山是制造业大市,产业工人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近年来,佛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协同,丰富产业工人公共文化供给、保障产业工人文化权益,摸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探索让产业工人自主成长的服务模式
乐平镇的实践,联动政府、企业、社会、学术、市场等多方面力量,将产业社区服务中心变成三水区创新社会管理,城、产、人、文和谐发展平台建设的一个示范项目。
在南海区狮山镇,这里集聚了大量中小企业,拥有50多万产业工人。2014年5月,当地创办“创思驿站”,探索将宣传、文化、体育、工会、流动人口管理等资源进行整合,为产业工人提供服务。经过3年多的探索,创思驿站已覆盖南海区七个镇街,建立各类产业工人文体队伍500多支,骨干人员达2000人,注册企业社团300多个,举办重点活动300多场,打通了宣传思想文化服务向厂企和产业工人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佛山还注重以文化人,努力锻造一支优秀产业工人文化人才队伍。
20世纪90年代,《佛山文艺》就设立打工诗歌和小说的专栏,成为佛山打工文学的主要园地。进入21世纪,一批产业工人文学创作社团相继建立,一系列面向产业工人的文学比赛陆续开展,佛山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作家和优秀打工文学作品。
佛山还不断探索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激励机制、技能工匠人才的评价使用成长成才机制,增强产业工人人才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佛山探索出一个自主成长服务的产业工人文化发展模式。
打造有思想有温度的活动品牌
时值暑假,“筑梦佛山”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又迎来今年7725名新营员。这项自2009年启动的活动,10年来已接待了3.24万名小营员。
夏令营以各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为依托,涵盖公办学校或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民办学校以及工业园区或大型企业附近的公共设施、员工村、小区等。夏令营已被纳入《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2017年)》,并列入九大重点工程之“新市民文化暖心工程”。
孩子们上夏令营,产业工人也有自己的节庆活动。近年来,佛山市总工会连续组织开展佛山市产业工人文化节(职工文化节)活动,组织开展贯穿全年的系列文化活动,以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企业文化发展,迄今已有5届。2016年全市组织文体活动超过2000场次,惠及职工120万人次。
2016年起,佛山还启动“宣传思想文化进企业”专项行动,以宣传思想文化“五进”企业为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企业、“党委和政府声音”进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企业、“文化艺术”进企业和“新闻宣传培训”进企业。通过这一行动,把党和政府声音,把宣传文化、文艺送到企业,丰富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产业工人对佛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佛山保证每周、每月、每季都有思想文化活动进企业,全年开展活动超过1000场。
服务供给共建共治共享
当年,佛山还着力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佛山全面推进“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探索形成“社工+义工”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佛山通过聚焦制度保障、组织完善和队伍建设,积极发挥着文化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作用。目前全市各级文化志愿者队伍共有57支,登记在册人数超1万人。同时,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引入社工承接社区、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各类社区文化项目。
“社工+义工”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实现了专业社工与义工的优势互补。在顺德,全区205个村居约有65%的村居已聘请专业社工团队,社工承接公共文化活动和培训场次每年以10%的数量递增。
佛山还积极鼓励基层探索文化治理创新,激活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活力。
2012年,狮山镇率先在罗村推行“三个二”模式,即探索实践“两会”(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社区文化发展基金会)、“两团”(群众艺术团、文体社团)、“两队”(文体辅导队、文体义工队)的社区文化发展路径,初步构建了基层经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
狮山镇成立了包括政府、社区、企业各方代表的“狮山镇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工作小组”,统筹推进社会文化发展委员会建设工作。通过文化项目补贴、各社区居委会拨款、企业捐款等建立“社区文化发展基金会”,对活动设施建设、文艺团体、文体活动进行扶持。
企业与社区发展文化委员会“牵手”,产业工人文化需求和活跃氛围在企业之外得到释放和满足。目前全镇加入各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单位有114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