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遂溪河头镇:“一村一品”打造优势特色产业

时间:2018-07-20

俯瞰河头镇。

  河头镇位于遂溪县西南部,交通十分便利,土地资源丰富。该镇下辖11个行政村、95条自然村,总人口3.9万多人。2017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45元,比2016年的9875元增长了7.8%,创下历史新高。河头脱贫致富有何良方?

  近日,记者一行到河头镇走访了解到,近年来,河头镇委镇政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规划建设,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积极引导各村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农民纯收入得到大幅提升。该镇“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产品开发生产托起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过程。

  富硒番薯登上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大舞台

  当天,记者一行走进河头镇山域村,探访当地的番薯产业扶贫基地。在一片绿油油的番薯种植基地旁,河头镇委书记邹良介绍说:“别看这个基地只有300多亩,这里的地质含硒量高,种出来的番薯口感、甜度、含纤维量均优,受到市场欢迎;来自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的驻村扶贫干部黄建伟为这片番薯产业扶贫基地倾注了大量心血,从产品定位、注册商标、设计包装,再到拓展市场,终于成功注册了河头‘山域番薯’商标,并在去年登上了广州、佛山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的大雅之堂。”

  “市场上的优质番薯不少,但主打‘富硒’的不多。硒被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这是山域番薯在展销会上的抢眼点!”邹良说。

  发现山域番薯富硒,源于村民的长期种植和交流,镇、村干部发现,这片农地种出的番薯,挖出放置多天,番薯的皮色如同新挖出来的一样,卖相很好,比市场上同样产品价格高出10%,几经联系专家鉴定,确定了这里的土壤含硒量很高,继而开发出这片富硒番薯种植基地,成为山域村产业脱贫的一大特色。

  走农产品品牌差异化之路

  在每年农产品丰收季节,大量普通农产品低价出售仍无人问津,甚至出现滞销。想要在参差不齐的众多农产品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具有独特的属性或标识,走农产品品牌差异化之路是必然的趋势。

  “当农产品品牌做得很好时,产品就区别于其它大多数同类产品,品牌为产品带来更多附加价值,自然可以比普通农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善做市场调查研究的河头镇镇长黄彬恩对记者说。

  基于这一认识,河头镇委镇政府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积极引导各乡村走农产品品牌差异化之路。通过因地制宜对农产品种植进行细分化,该镇各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各具优势。在采访中,许多镇村干部均表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受益匪浅。邹良说:“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给精准扶贫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坚持;而求特求新的乡村特色产业布局,则是谋求土地资源收益最大化的最直接途径,是乡村奔康致富的重要举措。”

  目前,河头镇的大型产业扶贫项目与众多求新求特的“一村一品”项目并举,将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该镇已开展的大型项目有光伏发电项目和乡贤扶助的恒兴水产养殖项目,其中水产养殖扶贫项目共有9个行政村参股,共154户贫困户739人从中收益。如投资480万元与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在双村、山域村共建的300多亩巴沙鱼、罗非鱼养殖基地,每年保本分红75万元,年收益率15%。

  同时,河头镇下辖的11个行政村,都有各自的特色种养扶贫项目。如广东烟草帮扶上坡村发展240亩桑葚种植产业,预计明年3月收益50万元,达到量产后每年顶峰收益达100万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基地就业,不仅打工有收入,而且还有分红,该村42户贫困户脱贫在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但调动了农民走农产品品牌差异化之路的主观能动性,还让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会“游泳”,培养了一批富有农技知识和市场营销理念的“新农人”。目前,该镇采取“公司+基地+工厂+贫困户”的模式,正在创建荷花竹产业扶贫基地,引导贫困户参与种植荷花竹。该项目预计每亩收益达8000至10000元,吸收贫困户在荷花竹加工厂务工,月收入2500至3500元。

  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完了“安居梦”

  去年,种植4亩芋头、12亩番薯,再加上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一年就建起了一幢小洋楼——这虽不是什么大新闻,但对于贫困户来说,则是一件喜上心头的新鲜事。这发生在山域村贫困户黄均身上。

  记者一行在山域村走访时发现,黄均家正在建设的两层半小洋楼已进入收尾阶段,与该村其他贫困户所建的平房相比,显得特别醒目。不少村民向记者娓娓道来黄均“发家”的故事——黄均种的芋头个大质优高产,煮熟后个个“起沙”,按去年同类优质芋头的收购价,村民推算他能赚10万元左右。而黄均则对记者表示,进账并没有外面传的那么多,去年4亩多芋头进账约8万元。现在他把卖芋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扩大生产中去了,至于建房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三部分:扶贫补贴款,向亲友借钱,妻子在珠三角打工的收入。因为他的芋头种得好,可以卖出好价钱,亲友们都提议他借钱建楼,等芋头收成了再还钱。

  贫困户黄均建小洋楼的故事,背后是当地党委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接地气”——根据每个村庄土地资源和土质的不同特点,引导各村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农产品,并帮助解决好用水、用肥、机耕道路等难题。这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项目的主观能动性,有传统种养资源优势的发挥优势,没有传统种养资源优势的则科学对接外地成功的现代农业项目。如驻山域村的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对口扶贫工作队,就根据该村土质特点,引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三水黑皮冬瓜种植项目。该品种被引入山域村种植成功后,多出了一股甜美的味道。在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帮扶指导下,“山域出品”的三水黑皮冬瓜“产供销”三旺,通过南货北运的销售商销往外埠。

  “对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我觉得要根据不同的实情走不同的路,不管有多少种模式,让农民增收才是硬道理。”皮肤晒得黝黑的佛山到河头扶贫干部黄建伟说。“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乡村工作的精髓,不拘泥于固定的提法——比如当前提倡的‘一村一品’,经过我们对乡村农业优势资源的细分化,发现完全可以按照各村不同的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发展成‘一村多品’或‘多村一品’,目的就是让有限的农业资源产生最大的收益。”来自珠三角的扶贫干部,用务实、先行的理念,给河头镇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

  • 上一篇:粤西片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督查座谈会在湛江召开
  • 下一篇:吴川下隔海桥重建工程加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