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钟国华作为边防七支队的第一批新兵,怀着献身边防的热血,来到甫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搭竹棚、支炉灶、挖土方……在他和队友们的肩挑手提下,“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又称“二线”)从一纸文件变成了一面铁网。“驻二线、保一线”是他们对深圳的使命与坚守。
1994年,18岁的范强踏上从江西驶向广东的列车,特区的“神秘感”令他既兴奋又紧张。走出罗湖火车站,万宝路、人头马、渣打银行的巨幅广告让范强有一种“仿佛到了国外”的不真实感。而当身处盐田、眼望关外的时候,范强则看到了这座新生城市百业待兴的另一面。关内和关外的巨大差异和强烈对比令他印象深刻。
2000年,陈建伟南下深圳发展,他对特区的第一印象是“只要你肯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城市”。在创新创业浪潮席卷珠江两岸的氛围里,曾经的打工仔成为了无人机企业的CEO,公司成立伊始便落户龙华,企业对空间资源的大量需求使得关内外的联通迫在眉睫。“特区一体化”呼之欲出。
2017年,博士后田新良带着他和创业团队研发的“高精度磁通门电流传感器”项目,走上宝安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并在赛后选择将公司落户该区。“这里的扶持政策吸引了我们,从奖金到场地补贴,从个人到企业资助,从投资基金到项目研发补贴……”凭借逐渐完善的的营商环境和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原关外地区逐渐从“候补席”走向舞台中央,擎起了特区未来发展的重任。
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全长84.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见证了深圳从边陲渔村到现代都市的发展奇迹,镌刻了特区从筚路蓝缕到玉汝于成的“春天故事”,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来深者的青春岁月。
今年1月,国务院同意广东省“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存在了36年的“二线”正式完成历史使命。而在此前,设置于特区管理线沿线的检查站早已相继拆除,仅剩“同乐关”得以保留。
落日洒下余晖,行驶在广深公路,“深圳经济特区同乐检查站”的红色字体和灰色建筑在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交通轨道之间已不再醒目。这座承载着政策沿革与时代记忆的建筑,正以静默的姿态连接过去与未来——如同过往般,记录着三十余年飞速变迁的特区内外。
建设者的故事
中英街的港货“代购”
不久前,罗湖的一场摄影展再次勾起了人们的“特区记忆”,其主题是《深圳“二线”: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
行走在展廊中,黑色的画框、白色的画布装裱起一张张老照片,在素白墙面上串联起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历程。简洁的陈列灯光下,这些被胶片定格的时间与画面,如同一座古老钟表上的指针,用无数个短暂的瞬间汇聚出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
钟国华是此次摄影展的策展人,也是一位曾亲身参与“二线”建设的“老边防”。今年,是他来到深圳的第38个年头。
“当时人们习惯性地把深港边境线称为‘一线’,所以相对应地将这条特区管理线称为‘二线’。”钟国华说。对于这条管理线被称为“二线”的原因,还有另一种说法——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既是特区管理线,又是边境管理线,两线合一,称作“二线”。
为了加强对“二线”的管理,两支武警部队获批成立,一个是广东边防七支队,负责二线巡逻路及铁丝网、工作口的管理;一个是武警广东边防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担负对进出经济特区人员、车辆的检查管理。
1980年,钟国华作为广东边防七支队的第一批新兵,来到了刚刚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最初我们住的是竹棚,就是用竹子编成墙,上面盖着油毡纸。如果赶上强台风,‘房顶’都会被掀开,雨就落到屋子里来。”时隔数十年,钟国华对最初的部队生活依然印象深刻。
两年后,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二线设防和管理方案意见的报告》,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正式破土动工。钟国华回忆称,当时的特区既缺经费,又缺人力,因此负责“二线”布防工作的七支队就成为了建设主力之一,承担了“二线”近1/4的的道路工程。
“当时,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机关干部,七支队的每个人都要参加铺电缆、挖土方、搬石头等劳动。”他说,“为了按时保量完成任务,午休期间,各连队的炊事班就在施工现场,就地挖炉搭灶、生火煮饭。”靠着最原始的肩挑背扛、刀砍斧砸,3000多名支队官兵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二线”的道路铺设任务。
“特区内以罗湖为中心,上海宾馆以西的地方,在那个年代我们认为就是农村。”钟国华说,特区外则基本是偏僻的村庄,村民也没有基本生活保障,一些孤寡老人都是驻深的边防支队在照顾。
下梅林村是当时的“警民共建文明村”,边防七支队为村里建夜校、挖鱼塘,给孤寡老人送米、送菜,送柴火。“以前真是好穷,村民住的是瓦房,鱼塘承包出去养鸭。”
在城乡差异之外,特区所享受的关税减免等政策优惠,使得特区内的物价普遍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在特区内的沙头角镇,还坐落着著名的中英街,琳琅满目、质优价廉的“港货”极具吸引力。
“从内地到深圳的人都想去沙头角,但那时候可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因为离香港太近了,所以对沙头角的管控就更严。”钟国华说,除了沙头角的村民,不论来深旅客还是深圳居民都要办理“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
“特许通行证只有深圳公安局和边防武警部队才能办理,而且要通过层层审核后,由负责的领导亲自审批,大部分人内地居民想去沙头角很难。”钟国华告诉记者,作为边防部队的一员,也要经过领导的特批才能进入中英街,每次前往也都少不了帮亲人朋友购买生活用品。“雨伞、洋伞和各种牌子的香皂我都帮忙买过很多。”钟国华笑着说道,“就跟现在的代购差不多。”
在特区管理线这条边防战线上,钟国华经历了特区建设之初的艰辛,竹棚亲手搭、靶场自己建,“二线”建设、布防巡逻、治安管理、市容环境、警民关系等一系列特区所需的工作当中,都有边防官兵的身影。
在钟国华的工作室里,他向记者讲述着一张张“二线”剪影中的故事,既有感叹,更有自豪。“‘二线’是我和战友奋斗过的地方,见证了深圳从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的历程,作为守卫过深圳‘二线’的战士,我感觉很光荣。”他说。
后来者的故事
上世纪关外房均价仅千元
范强一直有个当兵梦。
“当时收到武警广东边防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入伍通知的时候,我特别激动。”他说,“那个年代我们都感觉特区充满神秘感,能去深圳当兵很光荣、很令人羡慕。”
1994年,18岁的范强踏上了从江西驶向广东的列车。“那时候还只有京广线,要从南昌先坐2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广州,之后再转车到深圳。”范强回忆道,但从广州到深圳有专门的城际列车,外表很像如今的“和谐号”。“这种白色车身的高速列车,在内地是见不到的。”
走出位于罗湖的深圳火车站,眼前万宝路、人头马、渣打银行等国际品牌的巨大广告牌令范强印象深刻。“就像到了国外。”范强说,“东门步行街还有麦当劳、电影院,每天人来人往,非常繁华、热闹。”
“之后我们就被大巴车送到了盐田的新兵训练基地,那里四周都是山丘,周边都是土路,平时也没有行人。”范强称,再往东走出了盐田关,就更加偏僻荒凉、杳无人烟。这是范强第一次感受到特区内外的差别。
在此后多年的部队生活中,范强曾在多个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以下简称“特检站”)值守,负责对进出经济特区人员、车辆进行检查。特检站设立在“二线”与深圳方向道路的相交处,也被称作“二线关”,进出特区的行人与车辆需出示有效身份证件与“边防证”,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特区。
“当时办理一个进入深圳的边防证,要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三个程序。如果没有单位,还需要街道居委会审查,申请手续非常复杂。”范强说,“原来特区外有很多工厂,许多外来的打工仔、打工妹想进特区的心情非常迫切,有的甚至冒着生命财产的风险,深更半夜爬上山坡,剪开‘二线’的铁丝网钻过去。”
据范强介绍,深圳最初共设立了南头、沙湾、布吉、盐田、白芒、背仔角6个检查站,1994至2003年间,相继增添了同乐、梅林、溪冲、蛇口4个分站。截至2013年,深圳经济特区共有8个主要关口、8个一般关口和位于蛇口的1个水上关口,以及24个耕作口。“因为宝安有工业区,所以像同乐、南头等检查站,每逢节假日人流非常大,要打开所有的检查通道。”范强称,就像现在的“黄金周”去香港一样。
在1996年10月出刊的《特检生活》中,有文章记录道“南头关是‘二线’西部起点,检查现场以内为南山区,外是宝安区,平均每天旅客流量高达15万余人次、车流量达5万辆次。在节假日、双休日的旅客高峰时节,从这个关通过的旅客流量一天要超过18万余人次。”
关内到底有何不同?范强对记者说道,甚至到了2000年,关外与关内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政策优惠、福利保障上,也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关内大家都开着小轿车,关外则都是摩托车。”他说,差异最明显的还有房价,当时有句话叫“宁要关内一张床,不要关外一套房”,关外的房子每平米才千八百块钱都没人去买。
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与“二线”保障下,特区之“特”得以充分彰显——凭着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品格,深圳经济特区在重重束缚当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创下了多项“全国第一”,例如敲响中国国有土地拍卖“第一槌”、率先打破铁饭碗、率先放开物价、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率先实行政府统一采购、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新世纪的故事
这座城市“高端”,但不“高冷”
陈建伟在深圳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成人礼”。从2000年至今,陈建伟来深的时间刚好是18年。“深圳是一座青春之城,它激励着我不懈奋斗,也让我获得了人生的第二次成长。”他说。
提及初来深圳时的情形,陈建伟感慨道,当时办边防证,至少盖四五个公章,要是边防证过期,又没有办理暂住证,被查到后还会被遣返回老家。
尽管在2003年,深圳放宽了人员出入特区的限制,将边防证的有效时间延长至一年,并对符合条件的内地居民允准凭身份证过关。“但是特区内外仍有较大的差异,”他说,比如居民养老保险、工伤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待遇特区内外差异很大;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园、创业投资等特区法规和相关优惠政策特区外可能就无法实施。“跨区的交通也很麻烦,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乘坐公交可能需要2—3个小时,同时相关配套政策和设施都集中在关内,导致关内拥堵,关外无人。”陈建伟表示。
时间跨入新世纪,特区面貌焕然一新。除了众所周知的“二线关”、边防证,诞生于深圳的腾讯、华为、华强北等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企业和商圈,也逐步闻名全国。科技创新、市场活跃逐渐成为深圳的代名词。
2008年,深圳再一次大规模推出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就在这一年,陈建伟搭上了创新创业的高速列车,创建广东容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现致力于工业无人机的应用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拥有百余项国家专利,发明专利数量在中国工业无人机企业中排名第二。
不同于以往争相进入特区,陈建伟在创业之初就将公司落户在龙华。“当时主要为了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压力,后来关外地区发展得越来越好,还有针对企业的扶持政策,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留在龙华的想法。”陈建伟说道。
随着特区的飞速发展,原特区内的土地、空间、城市容量、环境承载力均趋于饱和,特区扩容迫在眉睫。201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复,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从原来的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延伸到全市,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约1950平方公里,“特区一体化”正式拉开帷幕,深圳的发展迈入“大特区”时代。
紧握机遇,原关外区域奋起直追。以龙岗、宝安为例:2017年,龙岗区生产总值达到3800亿元,提前三年实现了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全市排名仅次于南山、福田。宝安区生产总值为3448亿,位于全市第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30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一。这一年,在宝安区创新创业大赛中获胜的博士后田新良,在考察了该区的区域政策和园区环境,决定将公司落户于此。
现在,陈建伟也将住处从关内搬到了关外。“关外的公共交通,配套设施都逐渐齐全,许多大型商超也选择落户关外,生活环境不比关内差。”
谈及“二线”的撤销,陈建伟感慨道,虽然“二线”一度形成特区内外的物理阻隔,但却从未阻断奋斗者们的热情与梦想,深圳始终是一座包容、开放的城市。“虽然高楼林立,但这是一座高端却不高冷,低调务实、接地气,只要肯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城市。”陈建伟说。
■时间轴
●1980年 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福田、南山、罗湖、盐田四区的面积。
●1982年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由2.8米高的铁丝网和沿途的巡逻公路构成。
●1983年 “二线”设置了布吉、南头、沙湾、白芒、盐田、背仔角6个检查站,对进入特区人员的证件实施检查。至2013年,“二线关”发展成为通关能力百万人次的16个检查站。
●1985年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
●2003年 内地居民前往深圳可凭身份证直接申办1年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取消介绍信等手续。6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55岁以上的女性公民直接凭身份证进入深圳特区。
●2005年 内地居民凭身份证即可进入深圳特区,不再使用“边防证”。
●2010年 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宝安、龙岗被纳入特区,特区一体化拉开帷幕。已有的特区管理线暂时保留,不再新设。
●2014年 深圳特区检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边防单位,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名存实亡”,只留下关口的建筑和车检通道、岗亭等设施。
●2015年 深圳启动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和环境提升工程,设立在“二线”上的车检通道等设施开始陆续拆除。
●2016年 深圳最后一道二线关——同乐关交通改善工程动工,拆除现状的迂回匝道,保留同乐关联检大楼。除同乐关以外的其他15座关口均已改造完成。
●2018年 国务院同意广东省“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存在了36年的“特区管理线”成为历史。
■网友说
你还记得边防证吗?
对于许多“老深圳”来说,边防证不仅是一张证件,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和故事。你还记得边防证吗?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那时候很多亲戚都在深圳,来深圳要办边防证,觉得好洋气。记得第一次从布吉入关,竟然很紧张,看着武警叔叔在前面一辆车一辆车的检查边防证,我捏着边防证的手心都在出汗。
——@bendanzz
那时没证过关真紧张,一下来从大厅拼命跑,车可不等你。
——@hua000117
想到有次春节一个人回深圳没带边防证,在宝安汽车站下车,带了好多行李,打车走到南头关被赶下车,那个人多啊,总之我插队了还花了一个小时才过关。
——@yibaiyu
说起边防证,都是泪。因为没有边防证一直在关外混,后来实行居住证进关,都已经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关内外差别很大。
——@xxxsssjjj
2005年从关外进关内找同学,坐公交到南头要查边防,以为公交车会等,东西都没拿下去,结果一出来傻眼了,车跑了,好在在福华总站那里给我放着。
——@andyloft
那年头,办边防证才能进关,可是边防证一般有效期只给办三个月的,还得有合理的理由,每次都陪着笑脸去找老家的户籍警签字。进关找了份工作,公司很好的话,给办暂住证,没有暂住证,拿着边防证是不能打工的。当时的暂住证也是个小本本,一年有效,到期要续签的。
——@一场戏
96年来深圳从布吉进关要去西乡,忘记拿边防证,结果打的士从坂田绕行到西乡,的士费搞了一百多,一个月的工资才五六百元,心痛死了!
——@高级驾驶员陪驾
边防证,暂住证,关内必备,在当时和身份证一样重要。
——前面的路有你
那时候的边防证,对我不只是关内和关外的区别,还有安全和危险的含义,心里上觉得关外是危险的,关内是安全的。
——@蟹子猫猫
一不小心,曾经的经历居然成了历史。
——@sohyo
(策划/统筹:吕冰冰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