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中山“医养结合”距离规模产业还有多远?

时间:2018-07-23

7月17日,多名市政协委员联同市卫计局、市教体局的负责人前往我市板芙镇中山同方医院等地考察,回应中山市民建向市政协提交题为《抓住粤港澳湾区建设机遇,加快中山医养结合产业建设》的建议内容。

多名市政协委员强调,“医养结合”不会让城市“变老”,而是一种带来消费、就业、人才、城市形象提升的现代服务产业,同时是解决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家庭后顾之忧、安心扎根中山的“稳定器”,呼吁中山以“敢为天下先”的惯例创新推出支持政策。

文/记者 范展颢 图/记者 徐璇

□业界声音

声音1:不制造污染,也不是城市负担

据介绍,“医养结合”产业是将目前相对独立的医疗资源、养老资源、康复保健资源等予以整合,实施一体化发展,为60岁以上长者提供集养老、诊疗、体检、康复、保健、护理等“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医养结合”产业还能协助失能、半失能长者解决长期在大型医院住院的问题,为相对有限的城市医疗资源腾出为更多市民服务的空间。

“中山研究‘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必须站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的高度去思考。这个产业不仅服务中山高龄市民,还要面向整个湾区的粤、港、澳三地居民。”中山市民建文教卫支部的魏亚敏分析说,在地方、国家层面创新政策陆续出台后,“医养结合”不仅是公益服务,更是为城市带来消费和收益的产业,协助这项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从客观分析,‘医养结合’不会给城市带来额外负担。”魏亚敏强调说,“医养结合”产业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它是现代服务业,不像制造业那样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声音2:产业规模初期达十亿元级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中山市60岁以上户籍长者人数增加至26.9%,占全体户籍居民的比例上升至15.7%。而在“珠三角9市+香港+澳门”的粤港澳大湾区内,60岁以上长者的人数超1000万人。环顾整个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亿,人口占比增加至16.1%;其中,在80岁以上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半失能人士的比例超过50%以上。

“各方数据显示,中国各地的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出发,湾区内的‘医养结合’需求非常庞大。”中山市民建文教卫支部的郭恒照告诉记者,根据前期调研,中山的“医养结合”产业处于起步发育阶段,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已切入这个领域。

根据市政协委员的前期调研,在公立机构方面,石岐区苏华赞医院正在转型为康复医院,增加床位约300张,探索结合“医养结合”模式,为老城区长者提供更深入的康复保健服务。由省级国企托管运营的广弘颐老院,拥有床位700张,同时逐步建立充足的医护团队,通过“医保定点单位”认证,在养老院的基础上探索养老资源、医疗资源的有机结合。

在民间投资方面,位于我市板芙镇里溪村的同祥健康养老产业园已进入硬件冲刺配置的阶段。整个产业园占地约150亩,全部楼房已建设完毕,预计初期提供床位2000张。配备养老院、护理院、康复医院、保健关怀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开心农场、职业培训学院、研究院、社工组织等分支机构。

同祥健康养老产业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项目使用的社会资本数额较大,园区预计在两年内落成投入使用。在医疗资源整合方面,专家团队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广东药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同方医疗集团,协助本地医护人才快速成长。”

郭恒照分析说,按照“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规律,接受服务的长者每年消费至少在5万元之间。根据前期调研,整个产业在中山处于起步阶段,提供床位约3000张,每年拉动消费超过1.5亿元。“医养结合”再发展到初期阶段,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服务,在养老、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深度发展,整个产业的消费规模将达到每年10亿元以上。

□问题分析

问题1:高层面支持政策等待“落地”

近年,在国家层面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先后出台,推进“医养结合”产业在全国各地全面发展。

对此,市卫计局副局长姚耀锟分析说,中山市启动发展“医养结合”产业,“硬件”容易配置,人才、服务等“软件”更需加速发展。整个“医养结合”,除了面向失能、半失能长者外,更要充分考虑健康长者群体的养老需要。

姚耀锟指出,中山市发展“医养结合”产业,还要充分考虑香港、澳门、珠三角各市的外地长者的需求。“目前,广州、深圳、肇庆三地已跟香港签署协议,香港长者在内地指定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可纳入香港的政府医疗补助体系,这项措施吸引了大批香港长者到环境更好、消费更低的内地城市养老。”他举例说,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中山有必要进行借鉴。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社会保险领域,广东医保基金的支出和盈余情况处于良好运营状态。在国家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的当下,国家和我省正在通盘考虑在社会医保领域增加“长期康复保险”项目的可能性。

市政协委员朱恺指出,在建设粤港澳湾区的大背景下,呼吁面向长者的“长期康复保险”项目能在一两年内推出,从根本上解决高层面政策的“落地”支持问题。在此之前,中山的“医养结合”应提前做好设施、人才、服务的配套,有效迎接产业发展的爆发期。

问题2:先行先试措施如何“落地”

在调研过程中,多名市政协委员以及市卫计局、市教体局的相关负责人,都提到了中山在“医养结合”产业的先行先试方面应加速“干货”的落地。

郭恒照指出,全国各地乃至珠三角内部,都在争夺人才扎根当地。中山在特定产业领域有吸引力,也有不足之处。除了产业、事业、待遇留人,高层次人才还会通盘考虑医疗、家人养老、后代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吸引力。

郭恒照告诉记者:“‘医养结合’产业一旦在我市做出了位居全省、全国前列的‘中山经验’,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们的家人定居和养老问题。相当于将人才‘绑’在中山,不再去想着跑外地发展。”

对于我市“医养结合”产业的先行先试问题,记者了解到,我市正在制定“医养结合”实施方案,运用购买服务、机构认定等手段,在2018年、2019年、2020年这3年间,率先面向我市失能、半失能困难长者群体,分别提供每年150人、300人、500人的“医养结合”康复养老服务,借此拉动“医养结合”产业在中山生根发芽。

  • 上一篇:中山今年提供1092个见习岗位,现接受报名
  • 下一篇:深中国际装饰城家居建材市场招商运营正式交付居然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