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这次,英德西牛镇的红茶和麻竹笋被盯上了

时间:2018-08-02

▲7月26日,段周伟(右一)等人查看老树红茶生长情况。

“要的就是真正做到造血扶贫”

继“吸金”水蛭、贫困户分红之后,驻英德市西牛镇花田片区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段周伟近来在朋友圈晒的最多的已经变成“老树红茶”和麻竹笋。这二者都是工作队下一步将要重点经营的农业扶贫项目。

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环节,周伟近所在的扶贫工作队通过寻找合作伙伴成立公司,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计划在当地打造一条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为贫困村真正提供“造血扶贫”之路。

扶贫项目去年引千人“围观”,17户危房全部改造

花田片区位于英德市西牛镇西北部,下辖11个村民小组,共计598户2528人,是英德市新时期精准扶贫78个相对贫困村之一,全村有贫困户62户共189人。2016年,新一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始后,清远市委宣传部选派年轻实干型的干部段周伟任该片区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注重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激发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以造血式扶贫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的稳定脱贫。”段周伟表示,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贫困村的产业项目,特别是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积极探索稳定增收的长效项目,包括水蛭养殖基地、苗圃种植基地、光伏发电项目等。经过约1年经营,养殖水蛭就让贫困户分红10.9万多元,同时苗圃种植第一期分红5万多元。

花田片区公共服务站站长张树介绍,该片区过去有17户危房,自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后,得益于政策支持和扶贫项目收益,村民陆续建起新房子。如今,这17户危房已全部改造完成,不少村民还购置了新的农用机械。

种、产、销分工协作,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在扶贫工作见成效后,段周伟等人的脚步并未停止。扶贫工作队计划适度扩大规模,培育和发展更多合适的项目,特别是形成农业产业链。

2017年5月16日,花田片区蔬菜专业合作社、46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与郭威等人成立英德市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起初,双方各出资100万元,分别占股50%。该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特色种养殖。经过陆陆续续的投入,注入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资金已达268万元。

扶贫工作队还主导在花田片区建成了一间农产品加工厂,将打造一批具备当地特色品牌的农产品。在这一背景下,英德最具代表性的农特产品红茶和麻竹笋进入了工作队的视野。在段周伟等人看来,扩大公司经营的项目和产品,能进一步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眼下,在加工厂和种植基地每天工作的村民就达30多人。另外,加工厂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如将麻竹笋制作成笋干、笋衣,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我们也是学中干、干中学,别人有经商经验、种植技术、销售渠道,我们要做的就是整合资源,扩大收益,保障贫困户增收。”段周伟介绍,茶园和笋园提供农产品,老茶园和片区加工厂负责加工,公司统筹并打通销售渠道,三者分工协作,“花田片区今后将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打造农业产品中的精品,像‘老树红茶’我们自己都设计制作了专门的包装盒,要的就是真正做到‘造血扶贫’。”

阅读延伸

古稀老人再创业

意外发现60年树龄“老树红茶”

2013年冬季,近70岁的英德市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立华结束了自己以前的生意,不甘在安逸中度过晚年的他来到英德浛洸镇,承包下原军马场一片27500亩的山林地。张立华看重这里,选择重新开始创业的原因是这片山林地有着约1200亩的麻竹笋。

就在张立华清理山地时,他意外地在荆棘林中发现了一片200亩的老茶树。由于长时间无人打理,茶园内草木丛生,茶树野蛮生长,有的都超过成年人身高,有的却营养不足濒临死亡。抱着尝鲜的心态,张立华找人制作了一些“老树红茶”,结果喝过之后,感觉比普通有的红茶的茶味更为浓郁丰富。这让张立华十分欣喜,于是请人管理起这片茶园。

“本来长期就无人管理、施肥,处于全天然的状态,我也干脆不打农药、保证它的天然有机性。”张立华介绍,为了维持“老树红茶”的特性,他请教农业专家,并和英德老茶园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经过几年探索,不仅做出了富硒的“老树红茶”,还在种植管理技术上逐步规范化。“老树红茶”的产量也从最初的几百斤增长到现如今的5000斤以上。去年,张立华加入英德市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的“老树红茶”和麻竹笋也成为花田片区扶贫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茶园食品有限公司种植生产负责人邱少敏介绍,“老树红茶”之所以口味独特,主要源于其茶叶品种多样。茶园由于过去长期无人打理,茶树种变异,相互授粉,然后再变异,经过数十年变化,已经衍生出十多个品种,包括一些难以分辨的变异种,像紫芽类等品种连农业专家都无法分类。

  • 上一篇:清远非法捕捞10人出资放流25万尾鱼苗
  • 下一篇:清远第一“烂路”获评“广东十条最美旅游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