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紧紧抓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机遇,努力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近日,我市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提出2020年,我市乡村振兴要取得重大进展,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目标任务
【关键词】25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25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到2022年,乡村振兴见到显著成效,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户厕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
到2027年,乡村振兴取得战略性成果,纳入规划建设的全部行政村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发挥基层党组织“头雁”作用
【关键词】“1+6+N”长效机制
向镇(街道)村(社区)选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队(组),推动“1+6+N”(“1”是指基层党组织建设。“6”分别指精准脱贫攻坚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平安镇村建设、法治镇村建设、文明镇村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N”是指各镇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行开展的特色做法)各项工作落实。
建立选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队(组)长效机制。制订专门工作方案,优先选拔在乡村振兴中实绩突出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关键词】经营模式 利益联结机制
制定出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小农户适度扩大规模经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合作社+小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万绿河源”区域公共品牌。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关键词】“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全面开展自然村“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建立健全长效保洁管护机制。
到2020 年,全市村庄全部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务,基本消除村庄黑臭水体。255个省定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全市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村标准;4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到2022 年年底前,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支持有条件的率先创建一批特色精品村。
到2027年年底前,全部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建立稳定增收渠道
【关键词】“保底收益+按股分红”
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土地出让收入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化经营,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至少参加一个扶贫产业项目,做到扶贫项目全覆盖。因地制宜推进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建设特色产业扶贫村。增加贫困人口资产性收入。健全资产收益分配管理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
培育乡村专业人才
【关键词】设立乡村振兴学院
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推行定向选育模式,落实县级以下基层用人自主权。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乡村振兴学院。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开设服务乡村类专业和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充实农村老师、医生、农技推广员、养老护理员、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队伍。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关键词】“八大特色产业”
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2019年划定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93.23万亩。延长种养业产业链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生态畜禽、健康水产、特色水果、高山茶叶、良种油茶、岭南药材“八大特色产业”,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努力将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8万吨以上。
扎实推进全域旅游
【关键词】全域旅游粤赣古道
加快研究制定全域旅游工作方案,推动分散的景区景点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串珠成链,大力发展生态健康休闲旅游和红色旅游,加快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全域旅游河源样本。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片创建工程,依托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建设,选取重要交通干线、粤赣古道、历史文化遗址等,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巾帼行动”“最美家庭”
制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深入弘扬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加强农村公益广告刊播、核心价值观景观建设、文化墙绘创作等,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宣传推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记者 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