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10月23日电(记者 王丰)指纹打卡、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银行开户取款……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正加速进入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生物识别技术的行业标准以及用户隐私安全保障也亟待完善。
在日前深圳举行的2018首届全球生物识别大会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共同探讨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前景,并共同发表“深圳宣言”,将生物识别技术上升到国家及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新高度。
生物识别技术包含对人脸、指纹、虹膜、声纹、静脉等各种人体生物特征的识别,早期运用于法庭科学的司法鉴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由于国际反恐斗争的需要,对静态、动态图像的事前事后采集和实时鉴别,已成为防范安全风险的主要技术手段。
如今,高清监控应用日益普及,人脸识别系统能借助高清摄像机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从人群中提取出人的脸部信息,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应用较多。
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的规模到2020年达到250亿美元。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生物识别技术还没有一个行业标准,用户隐私安全也亟待保障,建议制定并完善行业标准。
“生物识别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有攻击的存在,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德国达姆施塔特应用科学大学博士后Marta Gomez-Barrero说。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于锐表示,生物识别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保护用户隐私不仅需要靠公司的自律,更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起整个行业的统一标准,共同筑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行业堤坝。
在大会上,与会者共同发布了生物识别行业“深圳宣言”,主要内容包括团结合作,平等竞争,建立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新秩序;诚信友善,合作创新,推动全球生物识别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实现生物识别企业共同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服务,努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开展战略合作,实现生物识别厂商、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