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港珠澳大桥通车首日迎入出境旅客2.8万人次

时间:2018-10-27

笔者从珠海边检总站了解到,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当天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共查验入出境旅客2.8万人次,查验车辆800多辆次。

当日9时开关,珠海前往香港方向就立即迎来首个客流高峰,9时40分在香港进入珠海方向再次迎来客流高峰。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全员上岗,开启旅检大厅所有查验通道,全力疏导旅客,所有客流高峰均在20分钟内疏导完毕,确保了口岸安全顺畅。(全媒体记者/汪棹桴 通讯员/珠检宣)

广东消防全力保障大桥运营安全 实行24小时执勤模式

■链接

笔者从广东消防总队了解到,为了确保港珠澳大桥安全运营,广东消防已做好各项应急保障工作,目前港珠澳大桥消防站已进驻5辆消防车(大功率水罐消防车1辆、抢险救援消防车1辆、城市多功能主战消防车3辆),消防员42人,并实行24小时执勤模式。

同时,大桥沿线及海底隧道均设置了紧急电话、逃生指南以及46套消防栓。在紧急情况下,司乘人员可直接通过紧急电话与监控中心取得联系,或使用消防栓进行灭火自救。

港珠澳大桥消防站点按照“一站两点”进行设置,消防站设置在联检大楼西北区域,东、西人工岛各设置执勤点1个,并配备了液压机动泵、扩张剪切两用剪、撑顶器、金属切割器、背负式灭火系统、机动链锯等应急救援工具。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紧急情况,港珠澳大桥消防人员已经进行了汽车车翻事故演练、口岸联检大楼火警疏散应急联合演练、隧道救援演练等演练活动,并针对港珠澳大桥制定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灭火救援预案》,确保港珠澳大桥运营安全。 (全媒体记者/汪棹桴 通讯员/粤消宣)

华南理工大学多团队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 为“世纪工程”贡献“华工智慧”

■纵深

10月24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大桥建设涵盖了当今世界桥梁工程的多项尖端技术,创造了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等多项“世界之最”。在这个国家工程背后,华南理工大学多个团队在施工监控、桥面铺装、波浪观测等方面直接参与建设,贡献了“华工智慧”。

2012年初,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王荣辉带领副教授谷利雄、马牛静及博士生陈黎、董春光等42人组成的施工监控技术团队进场,住在基地,工作在海上,负责港珠澳大桥7.15公里的施工监控工作。

施工监控就是施工现场的“技术总指挥”,王荣辉负责的标段中包括一座三塔钢箱梁斜拉桥,和56跨长度110米的深水区非通航孔桥,施工地点远离陆地,极端气候时有发生。王荣辉带领团队总结了以往参与的20多座特大跨径桥梁监控经验,反复校核理论计算结果并结合现场精准测量,在国内首次采用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桥的施工控制技术,使斜拉桥的线性误差控制在2cm内,焊缝宽度控制在1—2cm之间。

作为港珠澳大桥的标志性景观,一座高105米的海豚形状钢索塔的吊装安装误差也在王荣辉团队的监控范围。在王荣辉团队的测控下,钢索塔历时10多个小时的吊装,稳稳地屹立于伶仃洋上。

此外,王荣辉团队还实现了国内首次数万吨级别不平衡内力作用下的塔梁固结体系设计与工后安全解除,深水区非通航孔桥特大节段钢箱梁制造线型与成桥线型、支座预偏及焊缝宽度等关键技术参数的高精度施工全过程控制,7.15公里诞生了4项国内首次。

2010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肖宁受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委托,接下了大桥16公里连续钢箱梁和大跨径钢箱梁结构桥梁的沥青铺装技术研究的任务。张肖宁介绍,他带领团队历时7年多时间,完成了6个课题的攻坚。经过比较研究,大桥摒弃了价格高昂的进口环氧沥青材料铺装技术,而采用目前在香港地区使用广泛的浇注式沥青铺装方案,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项名为GMA的施工方案,将原计划需要5年的工期缩短到半年。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还有多位科研人员的团队参与了大桥建设的技术攻关。如朱良生教授主持的“港珠澳大桥桥位现场波浪观测”项目观测到7个台风,现场波浪观测和数学模型为桥面建设提供一手数据和优化意见。港珠澳大桥出海口岸工程监理项目由张原教授牵头负责,担任总监理工程师期间他多次提交分析报告被施工方采纳,工程建设效果得到保障。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隧道的沉管管段浮运、系泊、沉放的模型试验研究由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赵成璧副教授主持完成,为隧道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全媒体记者/杜玮淦 通讯员/巫剑伶)

  • 上一篇:广东省环保督察组进驻佛山湛江等6市
  • 下一篇:广东加大打击力度 依法处置178家涉嫌非法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