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产学研为广东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时间:2018-11-04

散裂中子源在东莞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资料图片

11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广东省政府指导,广东院士联合会及东莞市政府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在东莞市闭幕。上百位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院士、高端专家与我省的政府、企业代表共谋创新发展大计。11项院士科研成果在这里发布,3个院士团队与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是广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级版模式。

广东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原有的科技力量并不雄厚。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在全国先行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以及科技成果与经济结合之路,吸引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集聚广东,建立省部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300多个,为我省科技创新注入巨大动力,有效提升了综合的创新能力。

不久前,我省成功获批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笔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配套政策正在加快制定,将为创新人才施展身手,创新成果成长壮大辟出更广阔的天地。

从零散活动到高层谋划

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人开始认识到科技对于经济的“魔力”,在珠三角出现了“星期六工程师”,科技人员以业余兼职方式,到珠三角地区乡镇企业指导技术开发,但这仍是不那么公开的个人行为。

1998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明确提出“产学研结合”这一概念,要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佳着力点——产业优化升级。这得到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响应和参与,掀起一波波“结亲”“结盟”的热潮。

进入21世纪,广东再登高望远,于2005年9月22日开创全国之先河,与教育部签署《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省部产学研合作开始起航。广东设立了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财政投入10.5亿元,企业投资165亿元。

到2010年,包括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正式形成,打破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壁垒,推动产学研等主体通过创新合作实现共赢,形成了省市、校地、校企多层次联动,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累计财政投入50亿元,带动地市财政投入200多亿元,社会及企业投入1000多亿元,吸引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集聚广东开展产学研合作,有效提升了广东科技创新能力。

2017年,全省新增联盟82个,累计总数达到286个,广泛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全省21个地市都建有联盟,参与联盟建设的成员单位包括了全国127所高校、92个科研院所、省内外各类企业40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联盟累计建立省部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300多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1300多项,累计攻克产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近3000项,申请专利近3万件,获得专利授权超过1万件,新增利税超过4500亿元;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8000多名。

近三年,我省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可观,2017年达到615亿元,平均每家机构达到2.8亿元;平均每家机构收入达到4.6亿元,近三年总收入增长率达到45.7%,可持续造血能力不断强化。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合作,引进激光微光学、量子信息、金融科技、集成电路、LED、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项目。在去年的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180多所高校与350家企业成功牵手,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

东莞探索产学研新高度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东莞,产学研的创新之路特别典型。这个以“三来一补”起家的“世界工厂”,通过产学研引进外来科研力量,不仅科技人才与成果在企业落地,更重要的是构建源头创新、产业创新的体系。

今年4月,由中科院院士王恩哥领军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珠三角分部率先成立,这也是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目前该实验室已有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0多个研发团队进驻。今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投产,以其为核心的中子科学城,引入同步辐射光源等一批前瞻性、创新型和关联性大科学装置,将建设成为珠三角大装置集群核心。领衔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王恩哥院士说,东莞决心投资50亿元建设这一实验室,是站在国家科技创新总体布局的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这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创新型强国作出贡献。

东莞市副市长刘炜告诉笔者,东莞构建四个层次的创新体系:一是原始创新体系,以散裂中子源、省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科学家,到东莞开展原始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体系,以20多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联合海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解决行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问题;三是构建成果转化产业化体系,以松山湖高新区、各类科技园区、专业镇等为载体,承接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升级;四是构建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以高企培育为主体,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企业。

从遥感集市到无人车间,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东莞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2017年,在高企总数、发明专利授权量、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数量这些关键性创新指标上,东莞均位于全省地级市前列。今年上半年,东莞研究和试验发展营业收入增长26.9%,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7.7%。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分别达到52.9%和39%。

还有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我省各市都在调动自己各种资源,联接外部的创新资源,来促进一轮全面的创新驱动发展。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科技工作从今年到明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全力以赴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特别是要实行全链条布局,推动全球高水平产学研合作。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制造业”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设一批具有开放性、集聚性和前瞻性的高水平省技术创新中心,塑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记者 林亚茗 王聪 通讯员 粤科宣)

  • 上一篇:珠海航展全面实施公交集约观展 珠海大桥小车单双号限行
  • 下一篇:单场消息:恒大主场不敌上港 夺冠希望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