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过去40年,我们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立足在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工商银行广州分行,也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不断蜕变成长。对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而言,运行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着操作风险管理的好坏,也是衡量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自成立以来,运行风险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取得长足发展,并通过电子技术及大数据的助力,业务办理流程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效率进一步提高,不断改善客户体验。
注:工银大厦
初步建立运行风险管理体系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银行体系开始向现代市场经济银行体系转型。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剥离商业银行业务,不再对企业和个人办理信贷业务,中国工商银行顺应而生,承接了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广州工行也同步成立。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要求金融机构实施会计监督。对此,工商银行总行制定了事后监督相关办法,广州工行深入学习内外部监管法规,落实执行各项工作,初步建立起以网点为单位,以会计复核为主要工作的分散式事后监督体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个时期,广州工行将事后监督工作从网点层级逐步集中到分行层级,减轻了网点工作量,提升了网点工作效率,实现了前台业务与后台监督的隔离。
拥抱国际金融监管标准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进程加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与世界的经贸往来更加紧密。工商银行总行也在战略层面加快了“走出去”的战略部署,不仅开立更多的境外分支机构,而且在经营管理上也与国际接轨,遵循COSO委员会(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发起人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以及巴塞尔委员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依据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在这一时期,广州工行切实执行总行新的运行风险管理体系,将传统的逐笔复核工作方式,升级到引入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来对业务进行监测。这项举措对提升分行资本充足率,建立更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产生了积极作用。
注:传统事后监督会计凭证
风险导向战略转型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内外部环境对操作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由最初的规范导向到风险导向的战略转型成为商业银行运行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在这一时期,广州工行按照工总行的要求,建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监督模型为风险识别引擎,集风险识别、确认、计量、评估、报告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监督模式,分行运行风险管理呈现出一片全新的景象。与此同时,多项行内外监管规定的颁布与实施,完备了广州工行运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在流程改进方面,随着业务流程持续优化,系统搭建逐步完善,越来越多业务的处理向中后台转移,逐渐形成了前台柜面业务受理,中台业务集中处理,后台监督的运营模式。
信息技术助力运行风险管理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运行风险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一直以来,广州工行尤其重视金融与科技的协同发展,电子技术在分行运行管理方面的渗透率显著提升。
前台业务方面,广州工行大力推广功能更强大的智能机具,逐步取代功能单一的ATM等自助机具,使得大部分柜面业务都能在智能机具办理;另外,配合系统硬控制等手段,业务办理流程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便捷性进一步提高,客户体验更好;同时,引入的具备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辅助功能,如证件,介质芯片读取系统,验印系统,人脸识别模块等,有效提高了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减少柜员差错,降低了外部欺诈等风险。
注:到银行网点排长队办业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注:智能机具方便客户办理业务
中后台业务方面,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能自动识别凭证记载的文字和数字,从而减少了人工录入凭证要素的环节,提升了要素录入的准确率,减少了业务处理用时,在广州工行业务集中处理以及清算业务中被广泛使用。
注:电子汇票的推广代替传统纸质汇票
另外,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技术的升级使得大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大数据业务加快了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系统中监测模型的投产与升级。目前,该系统已投产上线监测模型超过300个,基本覆盖了银行所有业务条线。随着EDW(企业级数据仓库)的推广,行内海量的数据实现了整合,而DAS(数据分析系统)的普及,从广度和深度提升了企业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广州工行针对自身特色业务,投产了多个自助部署模型,对个人客户资本项下跨境汇款,连续卡号向同一客户汇款,智能机具疑似非本人核验等方面进行监控。在监测模型的持续监控下,广州工行内部操作风险暴露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运行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广州工行将在现有的管理机制上,持续构建目标,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运行风险可预测,控制措施可持续优化改进的目标,建立其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覆盖辖内全机构、全业务、全人员的管理机制。(通讯员:何宇翔、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