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广州登上大热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在广东篇总共49分钟的篇幅中,广州就占了四分之一,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更让我们骄傲的是,有关广州的每一秒都美爆了。从空中看下去,人文、自然、现代等地标展露出了我们平时看不到的另一面。许多秘密都现了出来,增添了新鲜感,值得我们再次打卡。
广州塔
很多人看广州塔的第一眼,一定会觉得她无比性感。她气质柔美,却天生刚强——内心是一个圆形混凝土柱子,“外套”用强度极高的钢材随塔身扭转盘旋。而因为其腰身纤细,最细处直径大约30米,而称为“小蛮腰”。整个电视塔用钢量大约6万吨,从建筑学上说,600米高的电视塔保持曼妙姿态并不容易。实际上,看上去越细的腰身,需要建筑师花费的精力就越多,需要支撑的钢就越多。据说,塔身每细一米,造价就会成几何级数增长。
广州塔
广州天河CBD
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自2007年开始,密密麻麻的建筑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今天,它诞生了一串神奇的数字:中国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最密集的地区,世界五百强企业机构超过200家,每年纳税超过10亿元的写字楼多达15座,每天几十万白领在其中穿梭忙碌。
广州天河CBD航拍夜景。
石室圣心大教堂
它修建于150多年前,耗资40万法郎,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1863年,两个法国人设计了这座教堂。来自广东的客家人蔡孝,则主导了教堂的修建。教堂建成历时25年,待到落成时,蔡孝已经年过半百,不难想象,它全是用时光堆砌来的。
这座奇特的哥特式建筑,有中西合璧的色彩。黏合材料用中国的土办法糯米桐油代替水泥,既防水又牢固,穹顶石块也从中凿双孔,用铁枝穿起来。教堂楼顶的出水口,改成了龙生九子之一的螭首造型。地板由石块改成广东大阶砖,这样防湿性更好,连门也刻上了广式木雕。
沙面
广州的沙面,是一座椭圆形的风情小岛。1861年,英法两国占据这块地方,此后,这片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式欧洲建筑像赛跑一样立起来。里面的每一间房子都有它的故事,大家可以细细探访。如今,人们在这里散步、拍照、喝早茶,处处一片美好生活的模样。
沙面,是一座椭圆形的风情小岛。
陈家祠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早门户,广州总在细枝末节处呈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痕迹。
陈家祠,最早是广东全省的陈姓家族集资修建的宗祠,也为来广州参加科考的陈姓读书人提供饮食起居,透着团结互助的意思。
这里无不彰显艺术和建筑的奇妙结合,木雕、灰塑等岭南传统文化无不精美。更可爱的是,西方小天使还扎上了发髻,穿上了中式的衣裳。屋檐上站着的、笑眯眯的,是传说中的“日神”,他比起了剪刀手,笑对每个来访问的人。
陈家祠彰显艺术和建筑的奇妙结合。
广州南站
在人们的往返中,广州南站几乎是绕不过去的一站。上世纪70年代末,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外来人口纷纷怀揣梦想,急剧向改革开放前沿地广东汇聚。当时的广州火车站日发送能力仅3万人次,广州南站大大缓解了这个情况。据粗略统计,广州南站春节期间单日最高客运量曾接近60万人,平均每分钟,能让大约400人次出行,准确诠释了广东速度。
航拍下的广州南站你见过吗?
泮溪酒家
要了解广州,就免不了叹一次早茶。广州的茶楼起源于清代,最初设施朴素,但如今在泮溪酒家这样的地方,中式山水高低错落地“摆放”,连同桌上的美味,可谓“食色两相宜”。
在这个快节奏的一线城市中,此刻让你得到珍贵的悠闲。流动的小推车,悦耳热情的粤语,细腻到位的广式服务,好似一幅中国画。家人好友围坐,聊聊家常,茶要慢慢喝,点心要细细品。
荔枝湾大戏台
喝完早茶,是时候循着声音走出去,来到旁边的荔枝湾,听一出粤剧。明清之际,粤剧萌发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它吸收了众多外来剧种的表演元素,逐渐形成自己的声腔体系。此后更跟随广东人的脚步,粤剧走向世界,是华人的一大骄傲。公园里到处都是私伙局,每一家都像竞赛一般,男女对唱优美,演奏阵容齐全,乐器堪称专业,派头十足。有多少人在表演,又有多少人在驻足,你就明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尽情彰显了。
广报全媒体记者曾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