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4月23日电(黄玫 李幸子)一个大学生不爱逛街、不爱打游戏,但发表了32篇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论文,拥有9项授权发明专利、4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另外60余项专利在受理中……这个“大神”就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关伟鹏。
学校中轴线的西侧,自动化学院3号楼406室。十几平方米的室内,摆满桌子,每张桌上都摞着半人高的书籍。这是关伟鹏最喜欢待的地方。
“科研有种致命的吸引力,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在华工这样的平台,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关伟鹏说。
关伟鹏在电脑上演示自动化工程。新华网 何善福 摄
奋斗 青春是科学的“研”色
关伟鹏,2012年考入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免试入读自动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可见光通信、计算机视觉等方向研究。“我不满足于书本的知识,想看看科研究竟是什么,用一个寒假准备资料,继而发表第一篇论文,这让我确定自己喜欢并享受科研这条路。”关伟鹏说。
科研道路上的淘汰率有多高?坚持几年可能只剩一半的人了,关伟鹏的科研之路也不平坦。第一篇论文投了三次被拒绝了三次,“专家们觉得我的创新点不够,我就不断地更新、修改。”
当第三次被拒时,他有过怀疑但还是选择相信自己,“当时有专家提出的想法我觉得是不合理的,准备了材料反驳他,同时申诉,要求换专家重新审核。”通过和专家们的“斡旋”,第一篇论文在波折中发表。
提及第一次论文发表,关伟鹏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从国家层面看,科教兴国,我愿意尽点力;从自身来看,我渴望被认可,如果全世界都能看到我的科研成果会觉得很自豪。”
关伟鹏接受新华网采访。新华网 何善福 摄
感恩 用心打造“硬核”团队
关伟鹏觉得自己小小的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是源自华工给予的科研沃土。“最开始做可见光通信,这是华工之前没有人研究的领域,我没有前辈,没有案例,自己查阅大量文献,浏览网站。”关伟鹏说。
“华工是一个让每个人的才华都能充分发挥的地方。”双创孵化基地、双创项目和比赛……从空间到技术,华工为关伟鹏提供资源、机会,让他发挥。
2016年,关伟鹏组建了由本科生组成的“R&C”团队,“团队和感恩的力量会让我走得更远。我希望做点什么回馈学校,建立这个团队说不定可以发现一两个科研人才,这对国家和学校来说都是好事。”团队成了关伟鹏的同行人,共拥有专利100多项、项目20个。
对科研的探索成了他们生活的主心骨。“在2018年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的最后两周里,我和十几个本科生们一起通宵‘决战’,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在实验室,都毫无怨言。科研的魅力让我们共同前进。”关伟鹏说。
关伟鹏在做实验。新华网 何善福 摄
反思 走出“象牙塔”释放科研生命力
回忆实习的日子,关伟鹏感慨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高校的科研追求高性能,但对企业而言,也要考虑成本和性能的平衡,以及市场的需求。”
实习前,关伟鹏把可见光定位技术运用到手机上,通过app的操作,实现定位,但是实验简陋,在参加比赛时,专家们表示看不懂。“实习时通过企业对市场的调研,发现市场不需要这样的技术。”
实习期结束后,关伟鹏回到学校,决定把可见光定位技术移植到机器人身上,这就意味着重新写代码,确定精准度。改进后的实验更直观,让团队在“大学生挑战杯”参赛的20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8强。
关伟鹏介绍,“现在的无人餐厅采用机器人送餐,是在地上铺设磁导轨,机器人沿着线路送餐,灵活性差,而且地面地板易受损。如果采用可见光定位技术,在餐桌上方的LED灯中植入芯片,在电脑上设定该餐桌灯的信号源,机器人能自己找到该餐桌。”
科研这一路并不一帆风顺,但科研之难,也抵不过“我愿意”“我享受”“我渴望”“我喜欢”“我想”……“科研的道路肯定不会轻松,但我很庆幸我选择了它,在充满挑战的路上披荆斩棘才是我所向往的!”关伟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