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好,有好多好嘢食佢合味道。艇仔粥虾饺夹埋叉烧酥,斋面姜葱捞一捞。” 广州亚洲美食节开幕式文化文艺展演上,东山少爷一曲《广州好》,为广州地道特色美食进行了“全球推介”。
其实,“食在广州”的美誉早已声名远播,而广州的饮食文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国,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到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叹早茶”早已不是老广们的专利,在北方许多城市,越来越多人爱上“一盅两件”的悠闲;AA制、打包等餐桌上的“规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自觉遵守”;夜幕降临后的宵夜文化,也从广州走向全国,“深夜发吃”在朋友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蕴含在广州美食当中的文明,正在成为一种新风尚。
广式“叹早茶”风靡全国
清晨的茶楼酒店,人头涌动。伴随着“一盅两件” 氤氲的香气,老广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广州饮早茶的饮食习俗历史悠久。在清代,以早茶为中心的饮茶习俗初具雏形。二厘馆、茶居、茶楼等相继成形,茶点结合、雅俗共赏成为广州饮茶文化的重要特征。直至今日,“饮咗茶未啊”(饮早茶了没有),依然是老广们打招呼最常用的话语。
饮早茶,在广州人的意识中,不仅仅是品茗而已,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和饮食相联系,还与人际交往的礼节习惯有关系。
在茶楼,经常能看到的场景是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大人们谈天说地,小孩子也怡然自乐。在虾饺、艇仔粥、烧卖、酱蒸凤爪热气腾腾的香味中,一家人其乐融融,亲族间的感情得到维系和升华。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商业贸易极其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饮早茶的文化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成为广州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楼成为许多商务人士交流信息、共商合作的地方。“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这就是广式早茶文化背后的精妙之处——几笼点心下肚,茶杯一碰,往往一单生意便谈成了。
如今,广州的“早茶文化”更是走向了全国。“是什么让我看到周末早晨10点前的太阳?是为了不排队吃上点都德。”一位上海市民在美食点评网站上留言。去年,广州茶楼“点都德”走出广州进驻上海,迅速成为“网红”排队店,动辄要等一小时。如今还不到一年,点都德已经在上海开出三家分店,其中位于新天地商圈的分店,目前已有13000多条网友评论。除了点都德外,陶陶居等“老字号”也纷纷走出广州,开至其他城市,并得到当地人的喜爱。
“打包、AA制”成为新风尚
在广州的茶楼叹完早茶后,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唔该打包”,即“麻烦帮我打包”。这便是广州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打包文化”。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吃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广州人在讲究饮食之余,“光盘”和打包等文明习惯,也早已深入人心。
在中国,“打包”的行为普遍被认为最早是在广州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一座以商贸而著称的城市,广州人明白实用、舒适、不铺张浪费的意义,“低调而务实”的基因,根植在广州人的骨子当中。
学者高旭正认为,商贸活动中的平等、公平、讲求实惠等意识,也在饮食习惯上得到反映,如一般广州人在筵席上从不强人喝酒,宴客菜肴大多以适量有度为好等等。广州人的这种丰俭有度、不尚奢华的务实食风 , 正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人在餐桌上形成了“打包”的习惯,并发展成为其独有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人群。逐渐地,这一餐桌上的文明,也随着“埋单”“打包”等说法,一同传播至全国各地,对其他地方的饮食方式、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同样从广州的餐桌流向全国并产生较大影响的饮食文化,还有AA制。
AA制是英文Acting Appointment的缩写,最早出现在16世纪前后的荷兰和意大利。彼时意大利、荷兰商人们已衍生出聚时交流信息、散时各付资费的习俗。商人流动性较大,一次聚餐之后不知何时再见,所以彼此分摊成本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为此,在不少学者眼中,AA制代表了平等交流关系,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符号之一。在中国,这一“餐桌文明”最早在商业文明浓厚的广州出现,不仅反映了广州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窗口,也给国人的理念、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难怪易中天在《读城记》这么描述:“广州人或广东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已越来越成为内地人们的仿效对象。这些影响远不止于生活方式,而是直接影响到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宵夜文化”中的城市活力
夜幕降临,体育西横街、洛溪食街、宝业路、粤垦路……忙碌了一天的广州人,约上三五好友,边吆喝着进店,边用眼角悄悄锁定最新鲜的食材。资深“吃货”必然知道广州的宝业路,以及这里最出名的小龙虾、浦天光、炭烧生蚝、潮汕砂锅粥。但千万不要白天来,这里的食肆营业时间都是迎着夕阳,踏着早霞。
但或许大多数人不知,广州的宵夜,是中国宵夜的鼻祖。因拍摄《舌尖上的中国》而家喻户晓的陈晓卿曾这样说,广东人吃宵夜的习惯,是由地理气候决定的,广东天热夏天夜里没有空调,家里是住不了的,人们必须溜达到街边上吃点东西,没想到这原本只属于炎夏的宵夜文化,成就了广州这座宵夜天堂,也不分四季地流传下来了。
宵夜,也代表了广州的“先进”与“新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州成为国内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广交会带来的商贸快速发展,毗邻港澳的地理绝对优势,新鲜事物与新潮文化,在这里一一交融。
宵夜背后的城市夜色,是这座城市忙碌奔波者的生活底色。他们拼搏奋斗,而这座城市开放、进取、包容。
开放进取的城市精神,在广州体现的淋漓尽致。上世纪80年代,广州率先开放蔬菜、水果、鱼鲜等食材的自由流通,不少人也因此开始了个体户的生涯,加之舒适宜人的夜间气候,宵夜经济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先于全国其他省市终结了粮票的流通,广州的批发业、商贸业更为繁荣。顺势南下的“打工潮”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也让宵夜档在“鑊气”和“人气”之中成街成市,发展壮大。宵夜也逐渐从单纯的“加餐”转变为具有社交功能的重要生活场景。南来北往的劳动者在品尽广州美食的同时,也带来了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宵夜的品类日益纷繁多样。
“没有宵夜,何以‘消夜’?”随着来广州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将广州独特的宵夜文化带到大江南北。在不同地方,宵夜或有不同叫法,但人们在深夜对美食的那种向往之情是同样的浓烈。从广州传出的宵夜文化,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广州,这一生活方式仍在继续。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东进,沿江路西餐酒吧街、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等宵夜场所为了“夜行人”应运而生,聚集在天河、海珠等的互联网企业员工,加班后组队去科新路、员村食街吃夜宵,也成为广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体现着这座城市焕发的活力。
记者 余秋亮 柳时强
统筹:陈邦明 黄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