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广州文艺唤“醒狮”

时间:2019-08-08

舞剧《醒·狮》剧照(资料图片)

史前进

李新华

李鹏程

近日,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公示。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推荐参评的舞剧《醒·狮》、电影《南哥》等9件作品入选优秀作品,与上一届仅2件作品入选相比,有了大幅提升。

昨晚和今晚,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再次登陆广州大剧院,开启下半年全国巡演的广州站演出。从6月起,这部民族舞剧的下半年巡演安排得满满当当,将先后在深圳、广州、河源、北京、香港等13座城市上演,这也成为广州近年来文化艺术创作的缩影。2017年6月至今,广州本土年均创作重点文艺作品超过100部,其中舞剧《醒·狮》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曲艺《大营救》入选第十八届“群星奖”。广州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推出歌剧《马可·波罗》、电影《南哥》、歌曲《一起幸福》《花开新时代》等一批精品力作,以及纪录片《广州故事》、粤剧《初心》、芭蕾舞剧《浩然铁军》、话剧《南国行·鲁迅》等一批主旋律作品,实现了文艺创作产出质和量的双提升。

“广州原创”的标签,也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再次成为文艺作品质量的保证。成绩背后,我们更渴望探寻文艺创作规律,探寻如何让文艺人才释放艺术活力,探寻如何出人才出精品,让广州文艺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中心工作室出品

专栏统筹:毕征、汤新颖

案例聚焦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艺衔制”让年轻演员挑起《醒·狮》大梁

从夺取“荷花奖”到代表广东角逐“文华奖”,从广州首演到全国20城巡演,舞剧《醒·狮》虽然错过了文华大奖,却被许多人看作是第十二届艺术节上最大的“遗珠之憾”。在上海“十二艺”演出现场,谢幕谢了15分钟,掌声55次仍难停歇。全国各地的观众自动成为《醒·狮》的“自来水”,呼唤来自己的城市演出——这部被誉为近年来最“燃”的民族舞剧到底是如何“点燃”观众的?广州歌舞剧院董事长、《醒·狮》总导演和艺术总监史前进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在内容上看,《醒·狮》中蕴含了岭南文化的灵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南狮、南拳、大头佛、英歌舞、广东狮鼓……这些岭南独有的文化符号被浓缩其中。用总编导钱鑫和王思思的话来说,就是“无一处不和醒狮传统、岭南文化息息相关,整部剧都是从文化中汲取灵感”。

然而,传统文化要受到现代观众的喜爱,还要熔铸当下的时代精神。因此,早在最初提出创作风格时,史前进就提出,作品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要呈现现代性的审美追求。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这方面,《醒·狮》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尝试,其中,艺术风格上的取舍就可见一斑。史前进举例,很多传统舞剧会使用装饰性舞蹈动作来描述感受、表达情绪,但“《醒·狮》没有用任何一段‘装饰性舞段’,全部用‘功能性舞段’推进剧情”。史前进介绍,舞剧通过快节奏的影像切换,用情节带动观众。编导设计了一段“俯拍镜头”:将茶桌翻转90度,桌面正对着台下,演员们倒地表演,仿佛是摄影机的俯拍视角。这种在舞剧中极少出现的视觉特效,令人眼前一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会感慨:“《醒·狮》超乎常规的叙事容量与节奏,像是看一部电影大片。”

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自然少不了年轻人的参与。在这部剧中,主创团队基本是“80后”,舞蹈演员团队则九成以上都是“90后”。

创作初期,史前进和《醒·狮》制作人林凯彬就邀来3名“80后”加入前期的主创团队——总编导钱鑫、王思思和编剧罗丽。钱鑫和王思思都是北京舞蹈界新锐青年编导。然而,创作班底组建后,他们发现,要完成这样一个大制作,在人员配备上首先就遇到了困难。钱鑫介绍,2017年筹备阶段,由于演员流动性大,一开始连演员都凑不齐。“只能一边排一边找。”

饰演男主角之一龙少的“95后”新疆籍演员依力凡正是这段时间来到团里的,如今,他已是广州歌舞剧院的“首席演员”。“龙少是个风流倜傥的少爷角色,如果换个人演,可能会觉得有点霸道甚至像坏人,但依力凡演起来个性鲜明,甚至有种‘小偶像’的感觉。”史前进说。

年轻力量的加入激活了广州歌舞剧院的新活力。从去年起,广州歌舞剧院开始实行舞蹈人才“艺衔制”和“人才引进计划”。通过竞争,演员可以获得“首席演员”“独舞演员”“领舞演员”“群舞演员”等艺衔档次。同时,剧院重点引进专业技术造诣深厚、国内一类艺术院校毕业并在国家级艺术类比赛中获得个人金银奖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艺术骨干。依力凡正是通过这样的人才引进来到了剧院。此外,《醒·狮》中的主要角色和舞段都是“首席、独舞、领舞”演员完成的,年轻的思维让他们追求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更超出了舞台本身。

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广州歌舞剧院还在文艺界首开先河,开发了同名纪录片、漫画手稿。今年5月,《醒·狮》文创产品亮相文博会“广州馆”, 展现了广州这座“老城市”文化产业“新活力”的创新发展。

广州原创的国际表达

广州用原创歌剧“带马可·波罗回家”

如果说《醒·狮》在国内市场受到了热烈反响,那么另一部广州本土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则诠释了广州文艺作品的另一个侧面:广州原创的国际表达。

以往,“文化走出去”往往是中国文艺院团赴海外演出,大多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演出仍是“有品类”而“无品牌”。

如今,“走出去”不再是单方面的努力。以广州大剧院为代表的广州文艺摸索出“借船出海”之道,通过与世界一流艺术机构联合演出、联合制作,以及与海外剧院进行深度合作,让文化交流产生“化学反应”,也为广州原创在海外合作中更有主动权和话语权。

跨国界、跨文化的艺术合作,要让对方更愿意主动了解,前提是找到彼此的交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马可·波罗是历史上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2000多年前,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此后,中意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一直绵延不绝。2016年10月,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演院线发起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提出制作原创歌剧《马可·波罗》的规划设想。这个作品获得了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积极响应,使《马可·波罗》的制作最终落户广州,并以广州大剧院为创作基地。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歌剧《马可·波罗》执行制作人陈睿告诉记者,从2015年立项到2018年首演,《马可·波罗》的创作历时三年。在组建主创主演团队时,他们就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顶尖艺术家携手合作,这也成为这部原创歌剧中西文化融合的象征。“剧本由中国人编写,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作曲却是德国人,导演是丹麦人,舞美是英国人,演员有比利时人、英国人,而他们还要唱中文台词。我们需要捏合一个国际团队、克服语言障碍、消融文化差异和观念的分歧,全力为中外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创造最大的空间和平台。”

2018年5月,歌剧《马可·波罗》在广州大剧院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进行了首轮演出,这部由国际团队参与制作、中外歌唱家用中文演唱的中国原创歌剧,运用国际语汇讲述中国故事,凸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英国《金融时报》给出了四星好评。

“要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走出去,我们不仅要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也一直在探索‘走出去’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陈睿介绍,《马可·波罗》选择赴海外演出的首站,就是马可·波罗的家乡意大利。这部歌剧将赴意大利米兰达威玛剧院、热那亚卡洛·费利切歌剧院演出,特别将为热那亚的卡洛·费利切歌剧院2019年-2020年演出季揭幕。同时,广州大剧院也将与意大利剧院方正式签约,启动中意两国合作创作生产文艺作品。2020年正值中意建交50周年,热那亚与广州是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这样一部作品,一下子拉近了两国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陈睿说,从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演出团队,到通过联合制作与国际团队共造艺术精品,不仅让世界看到广州高水平的演出条件,也让世界看到了广州原创的艺术品质。

基层思考

史前进:广州歌舞剧院董事长

《醒·狮》总导演、艺术总监

经典剧目常年驻场演出

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名片

对广州歌舞剧院而言,我们一直坚持剧目立团、人才建团、市场兴团。《醒·狮》的出炉也是这样,这其实是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出过程。广州要持续推出精品剧目,最重要的是院团自身要强根固本,盘活内部机制。从10年前院团改革至今,我们也遇到了资金投入不足、场地不足、演员流失等问题。要盘活内部机制,我们首先应该丰富“水源”,从而让文艺工作者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给观众。我认为,随着精品剧目的推出,广州可以结合专业院团高质量的精品剧目打造城市旅游主题剧场,让本地文艺院团经典剧目实现长期驻场演出。其实,像国外的百老汇或国内的许多城市,都用这样的模式来推出城市的文艺精品,打造城市的文化旅游品牌。目前在广州,提供给市民的公共文化场地有很多,但提供给文艺精品演出的高水平场馆仍然不够,希望这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演出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以《醒·狮》为例,我们希望广州能够打造一家“醒·狮”大剧院,长期演出这部剧目,打造成广州的文艺名片。此外,针对《醒·狮》这部民族舞剧,我们进行了舞剧的“IP化”开发,在广州文艺界首开先河。不过,在这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山寨问题,有些企业侵权了我们的核心理念、人物名称,甚至是舞美设计等。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出击予以保护。

此外,醒狮是岭南文化的标志,可以《醒·狮》为探索,将主题剧院、艺术展馆、艺术培训等相结合,形成文化产业链,这样不仅能够保持精品剧目的长期演出效能,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广州的文艺事业在产业化的探索和发展中“活起来”。

基层思考

李新华:国家一级编剧、粤剧《初心》编剧

做好包装推介宣传全链条传播

随着《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广州市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实施,广州已经初步构建了有规划、有项目、有资金、有组织的艺术创作生产格局。近年来,广州大力实施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青年文化英才工程,开展青苗文艺人才孵化项目,一批优秀青年编剧、导演、演员走向前台。此外,广州还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坊”,柔性引进濮存昕、邓一江、季国平等名家大师成为广州文化顾问,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完善。

在我看来,无论是院团还是演员,剧目都是立足之本。目前,广州的各大院团已经有很多传统题材的剧目,当前需要的是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融合的新剧目。要创作在全国范围内更有影响力的剧目,我们首先要在艺术质量上有压倒性的优势。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文艺作品来说,在包装、推介、宣传的传播链条上要形成专业化机制,例如《醒·狮》在这方面已经有其自身的探索,传播做得非常好。

当前,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广州并不缺乏戏剧人才,但广州的艺术力量在国内仍然缺乏话语权,这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

专家点评

李鹏程: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进行文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推动广州文艺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市文联希望通过调研行动为广州的文艺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我们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成立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当前,广州的文艺精品创作存在瓶颈问题。好的作品是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来的,通过建立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我们希望引领文艺家为创作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而努力。

其次,出精品、出人才,从而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高质量精神产品,是广州文艺工作的主要职责。最近,我们正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研。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著名作家海明威在抗日期间曾经来过广州,还写过三篇抗日的文章,描写得非常详细,可见,文艺一定要发自内心的体验。广州作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题材,尤其是近现代革命题材。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作为领风气之先的城市,同样有着丰富的文艺创作宝库。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其他城市文艺的发展,广州也出现了人才流失、创作瓶颈等问题,我认为,要在文艺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发起一场广州文艺大讨论,从文艺定位、瓶颈问题、如何创作精品等角度进行全民大讨论,让全社会为广州文艺建言献策。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方晴(资料图除外)

  • 上一篇:骗子骗钱想退七成销案 民警妙招追回全款
  • 下一篇:珠海省级碧道试点计划年底建成 农村排污河变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