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年轻人现在都不喜欢看了吧。”施燕峰指着一张纪录片抛出了这个问题,似乎等着人摇头答否但似乎也早尝落寞。广东的一年四季辨不明秋来暑往,可还是从施燕峰的丝丝白发里透漏出时光荏苒的快讯。活跃在方寸电视幕后已有31年了,他有他的忧愁亦有他的欢喜,忧的是什么?喜又从何而来?一起走进施燕峰的传媒人生。
施燕峰,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现任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分管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系中国南派纪录片创始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
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 施燕峰。新华网发
广镜头 粤语浓 书生南下斥方遒
“是啊,一毕业就来广东了。”施燕峰感叹自己的人生轨迹,有意料之外亦有幸运加持。
他想学英语却被调剂到国际新闻,他以为首都是本命却兜兜转转闯入南粤大地,这座富有改革创新的前沿之地最终于1989年与这位青年邂逅,相逢随即拥有,彼此成就。
施燕峰进入广东电视台后,从新闻编译、英语主播一路走来,再到开创本地粤语新闻栏目大获成功、国际频道顺利开播......这位同时具备国际视野与熟知岭南特色的人才正在和时局碰撞,这在以往无数个时代都有迹可循,而这一次,显得分外应景。
破百年未有之变局的良策,急于在每个国际传播者身上寻找答案。而这对于主管对外传播工作的施燕峰来说,一面感知自身肩负的责任重大,一面也加速孵化他要准备奋斗一生的另一个领域——纪录片。
“让南派纪录片为历史保真留影”
进入千禧年之后,施燕峰念兹在兹更甚,励图开创对外传播的新图景。
“我自己一直在总结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对外传播‘自说自话’局面?我认为纪录片反而是更能淡化宣传的一种传播样态。而且我感觉到纪录片更能够起到为历史保真、为历史留影的功能。”施燕峰认真地说道。
2008年中国纪录片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上,“南派纪录片”被正式提出。施燕峰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我纯粹是从自己的业务方面去探讨怎么来推动广东对外传播的。尤其和一些前辈、老师讨论之后,就觉得首先要开门立派,而开门立派并非尽指江湖斗争意味,而是要从立一个文化品牌的角度去理解它。”
谈及最让自己难忘的纪录片创作故事,施燕峰娓娓道来:“我主抓过很多作品,从较早的《冼夫人》《慧能大师》,到时下的《港珠澳大桥》和《钟南山》等,这些都是广东的名片,而我能把好几张广东名片做成了纪录片并得到一些关注,深感自豪。”
身为纪录片人,不去刻意制造热点,追随爆点,有时甚至关注的是一些冷门人物和故事,在施燕峰眼中,这才是纪录片人的专业精神和职业坚守。
施燕峰正在拍摄。新华网发(资料图)
“内容是有水之源,无畏流量”
走过电视大屏时代,踏进融媒体潮流,施燕峰并不否认传统媒体的失势,相反显得更为冷静且犀利:“扪心自问,我们有拿出什么样好的作品,什么样的好内容吗?如果你有好的内容,你不会落到这般田地的。”在施燕峰心中,传播可以分方向,但内容始终要坚持质量为先。
在谈及“流量为王”与“内容为王”的较量时,施燕峰始终认为这两者并不冲突,“没有优质内容,流量不会支撑很久的。传统媒体其实可以作为优质内容提供方,和一些有着社会流量的平台或公司进行合作,我们各取优势,合作共赢。其实看到了好的东西好的内容,大家都会兴奋。”
在寄语传媒学子乃至媒体人时,施燕峰鼓励大家可以先去传统媒体历练一番,“采访报道权是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在采访报道的实践过程中,其实也就是在培养媒体人优势的时候。同时也要顺应融媒体的潮流趋势,在转型的过程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但无论供职于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真正的合格媒体人之间,最应该形成竞争的就是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刘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