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邻居不认识,靠上网或追剧打发闲余时光,一刻也离不开手机,经常感到莫名的空虚等,这些都是城市孤独症的表现。
这种“城市病”随着城市的发展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困扰着城市居民。“调整自身心理并借助外界平台,主动积极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专家开出了打破城市孤独症这个魔咒的方子。
热闹中的孤独者
“虽然小区人很多,但一个也不认识,每到晚上或周末,心里总感觉空荡荡的。”近日,居住在武江区怡华路的吴夏萌感慨道。
小吴老家在翁源,在市区某单位上班,几年前在家里的支持下买了房。目前还单身,一人在韶居住。
他告诉记者,远离家人,一人在外打拼很辛苦,特别是余暇时的空虚与寂寞让他难以忍受。
“有时就想找个朋友说说知心话,但要找到合适的人不容易。家人没有共同语言,以前的同学、朋友生疏久了有距离感,于是我便转向了网上的虚拟世界。”
据小吴介绍,在网上他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可以随意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但同时他也深知,网络世界陷阱太多,他说:“不能太当真,只要把自己的心情调节好就行。”
城市孤独症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患有城市孤独症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种“城市病”?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廖素群博士认为,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城市发展对人群的重新聚集让生活学习环境发生的改变、智能手机带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等因素。
据介绍,以前人口多是同宗(农村)或同厂(城市)的居住在一起,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加上人口流动少,人与人的交流较为顺畅,关系较为和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原来的人口聚集方式被打乱,居民之间生活和工作相差很大,邻里之间的关系由熟悉变成了陌生,提防代替了信任。上下楼层甚至对门的邻里都互相不认识、不了解。大家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互相之间的沟通没有了,形成了以家为单位的关系孤岛,大家不可避免陷入孤独之中。
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这种网络终端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跨越了空间的障碍,彻底改变了人们之间交往的方式。交往的便捷与高效并没有让邻里之间的关系越变越紧密和融洽,相反,让很多人产生了对网络的依赖而更加忽视了身边的人和事,于是城市孤独症的表现就更加突出。
城市孤独在蔓延
身在闹市,却感到莫名的空虚与孤独,这是一种当今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有人将它称为城市孤独症。
沉迷于网络,喜欢追剧或网游,喜欢在网上聊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朋友,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永远拿着手机,一刻也离不开wifi,经常感到空虚与无聊,这些都是城市孤独症的表现。
城市越大,人却越孤独;流动人口越多,孤独症越普遍,城市孤独症在一些一线城市表现尤为突出。但这并非是大城市的“专利”,近年来,城市孤独症在我市也呈蔓延之势。
记者走访了解到,城市孤独症一般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很多像上述小吴这样的年轻人,由于远离家人与朋友,加上平时工作的压力,出于对现实的无奈而转向网络虚拟世界寻找感情的寄托。近年来,我市城市发展的脚步加快,人口流动进一步加速,患有城市孤独症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城市孤独症不仅体现在年轻人身上,还有向中老年人及青少年蔓延的趋势。
“我家小孩对读书不感兴趣,也不爱与人交往,天天只想着游戏与动画片,一离开这两样便无所事事,像丢了魂一样。”浈江区金沙小区的邱丹虹女士对于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十分担忧,但却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状态。
与很多年轻人暂时在网上找安慰不同的是,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世界及电子产品营造的虚拟空间,自控能力差的中小学生几乎不具有免疫力。与现实脱节、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一旦离开网络便不知所措,中小学生身上的孤独症产生的负面作用更大。
市一中实验学校的谢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智能手机几乎已经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受周围环境影响,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接受能力更强,很多学生玩智能手机比家长还在行。目前,合理利用互联网,防止沉迷网络已经成为学校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成年人、老人虽然社会阅历丰富,更为成熟与理智,但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很多成年人、老人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互联网的怀抱,而对现实的人际关系开始疏远,患城市孤独症的人群有扩大的趋势。
如何摆脱城市孤独症?
网络为人们交往打开了另一扇窗口,但虚拟世界毕竟不能代替现实世界,城市孤独者放弃现实转向网络寻求慰藉,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让内心更加孤独与空虚。
廖素群博士认为,要摆脱城市孤独症的困扰,要从居民自身心理与外界环境等方面着手。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如果居民主动减少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周围环境,敞开心扉,主动与邻里互动交流,增加了解,增进感情,可以减少孤独感。
其次,通过外界平台,增加邻里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很多小区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利用节日或其它重要的时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植树节到山上种树,春天集体到野外踏青,过年举办小区游园等活动,创造小区居民之间互动与了解的机会。居民主动积极地参与这些活动,拆除心中防范的“篱笆”,用理解与信任接纳你的邻居,也有利于打破城市孤独症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