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西新闻

广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病种增加至25种

时间:2019-07-30

广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病种增加至25种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先诊疗后付费”

南宁晚报讯(记者 叶祯 实习生 成丽环)近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局下发通知,要求做好2019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进一步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病种比2018年增加4种,分别是多药结核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艾滋病机会感染等。

据了解,广西从2017年开始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实施方案。从2017年至2019年三年时间,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病种从9种增加到25种。

这25种大病救治病种分别为: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胃癌、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白内障、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急性心肌梗死、尘肺、神经母细胞瘤、儿童淋巴瘤、骨肉瘤、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尿道下裂、多药结核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艾滋病机会感染等。

在增加救治病种的同时,“先诊疗、后付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包括2014、2015年退出户和不在2年持续扶持期内脱贫户、未脱贫户、2年继续扶持期内脱贫户(具体以各市、县(市、区)扶贫办核准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为准),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就诊时,必须携带身份证,无需携带其他证明材料。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判定由县域内就诊医疗机构比对各市、县(市、区)扶贫部门提供的信息即可。

通知要求,各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于今年8月20日前组织开展本辖区内健康扶贫“先诊疗、后付费”、大病集中救治政策落实情况摸底和“光明扶贫工程 白内障复明”项目开展情况调研工作,并于8月26日前反馈调研报告。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执行不到位、落实有偏差等问题,自治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调研中发现未落实政策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区通报,督促政策落实到位。

下一页第[1][2]页

  • 上一篇:"上蒸下煮"!广西大部最高温34~36℃ 需注意防暑
  • 下一篇:广西两名领导干部被"双开" 一人接受审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