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汇川区沙湾镇——一个正在运行水车
近日,记者在汇川区沙湾镇采访时看到,当地一条山沟里的上百架水车,仍在为农田灌溉提水。据称,这里使用水车灌溉的历史,算下来已有数百历史,是贵州山地农业技术发展的见证。
底水村,距遵义市中心城区约30公里,位于相对偏僻的山沟里。山沟的平坝里,一条小河缓缓流过,沿着河岸,分布着不少水车。据当地村民说,5公里多长的山沟里,有近100架水车,高峰时近200架。
这些用竹子、木头做成的水车,大的直径超过3米,小的也有1米多。缓慢转动的水车轮上,密布的竹筒,将河水提起,通过田埂上密布的水渠,灌溉坝子里的水田。
“有水车在,村里的稻田很少缺过水。”当地村民说,如今,虽然有了更先进的提灌设备,但古老的水车使用成本低,大家依然对水车充满依赖。每年春耕前,都是三五家一组,自觉检修水车,更换受损部件,以确保它们继续保持运行。
据村民们说,用水车灌溉农田,是底水村沿袭了数百年的农耕习惯,从未间断。而对于这个庞大水车群落的历史,村民们说与播州土司有关。
遵义市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员认为,村民的说法有一定依据。“宋代后期,播州土司为改变落后状况,开始重视文化教育、农业生产等,以给房、给地等办法,收留和招募来自各地的僧人、读书人、工匠等。”他说,这些人的到来,为播州的鼎盛,乃至中国南北方文化、技术的交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播州土司统治时期,曾大量修建水利设施,如宋元时期的马家湾大水田(今共青湖),元代在松坎修建的水渠,明代在团溪修筑的雷水堰等。“底坝村的水车群,极可能也是播州土司时期的遗存。”研究人员说,这是贵州山地农耕技术发展的历史见证。
(记者 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