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市民在贵阳市泉湖公园内留影 新华社发
夏日贵阳,万木葱茏、气候舒适、天空如洗,一座天蓝水绿的生态之城,在中外嘉宾面前清爽亮相。
爽爽贵阳背后,从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到成立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委员会、出台全国首部建设生态文明的地方性法规,到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发展大数据、建设千园之城……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有探索、有创新的绿色实践之路。
选择绿色生态之路
作为省会城市的贵阳,早在2002年,就做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两年后,又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战略定位。2007年底,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围绕“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目标,开始谱写生态文明的“贵阳样本”。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进行了系列探索。
“首先是抓规划,贵阳把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贵阳市生态文明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如《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设计等多个层级的规划中,坚持“显山、露水、见林、透气”扩城区,实现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
另外,贵阳的经济发展也正在转型,如成立一批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以城郊特色农业、都市特色农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禽、蛋、奶、果、蔬等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生态环境方面,采取严格措施保护青山绿水。中心城区新建观山湖、花溪十里河滩等城市湿地公园等。
创新健全体制机制
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进行制度创新、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是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创新也在持续。
2007年,组建了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统一管理“两湖一库”。同年,贵阳还成立全国第一家环保审判庭、环保法庭,解决了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不同隶属关系的环境污染难以被起诉问题。
2008年,贵阳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从6个方面分33项指标,分解落实任务到责任部门。到2012年,贵阳市组建全国第一家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同时,还成立市检察院生态保护“两局”、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完整的立法、司法、行政体系,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形成强大震慑。
另外,在法治保障制度方面,在《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的基础上修改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制定了《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规定》等“绿色”法规。
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
建设生态文明,贵阳尝到了甜头,既保住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如2011年与2006年相比,贵阳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18倍、2.87倍,分别为1388亿元、1600亿元,两项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均上升1位。
2016年,贵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6%,比2013年提高19.4个百分点;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7年100%达标;森林覆盖率达46.5%……
2014年,贵阳市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高举打造发展升级版的旗帜,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亮点频显:贵阳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全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验收……
贵阳的绿色实践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路径选择,引领了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市民幸福指数、获得感普遍提高。杨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