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心理专家: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家长该怎样处理

时间:2017-06-17

  前几天,一则“3岁儿子被同学用脚踢头,妈妈抓着孩子的手打回去”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讨论。是该打回去,避免养成懦弱的性格?还是该谦让,养成礼貌懂事的习惯?究竟哪种做法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少贵阳家长表示很困惑。

  家长困惑:孩子之间起纠纷如何处理很棘手

  消息称,杭州的姚先生给当地的媒体爆料,称自己3岁的儿子在英语培训班被同学的妈妈欺负了。究其原因,原来是当天小朋友们正在玩游戏,姚先生的儿子没有按要求躺下,且朝一个小朋友的头上踢了两脚,正好被窗外小朋友的妈妈看到。下课后,小朋友的妈妈拦住了姚先生的儿子。随后,在隔壁的教室,小朋友的妈妈抓住孩子的手朝姚先生儿子的头上、脸上打,并喊着“要打回去”。

  这条消息在网上传开后,引发了贵阳家长的热烈讨论。绿园小区稚雅幼儿园大班一位小朋友的妈妈对“打回去”的教育方法极不赞同。她说,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发生这种事情,她会了解清楚孩子发生冲突的原因,给老师反映孩子遇到的状况,先让老师解决。如果老师没解决,她会和孩子家长面谈,但这个过程不会让孩子知道,先让孩子自己解决,看看她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家长童妈妈则说要看事情的轻重,一般她都会叫自己的孩子谦让一点。她认为,小伙伴们在一起玩,不要那么斤斤计较。

  也有人称自己会教孩子主动还手,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妈妈表示,事情没落自己身上说什么都轻松,谁会愿意自己孩子被别人打,而且还是踢头。“换成我,我不会当时就拿着孩子的手叫他打回去,但我会先找老师了解,然后找对方家长谈,回家后教孩子主动还手,不能一味地谦让爱动手的孩子。”

  专家支招:做好三个方面保护好孩子

  “0——6岁的孩子处在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并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这个阶段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伴之前的纠纷尤为重要,且必须慎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EAP学院副主任委员、家庭教育指导师江激给家长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孩子间发生纠纷时要立即制止。江激表示,家长看到孩子间发生纠纷时,既不能教育孩子谦让,也不能让孩子打回去,而是要及时制止。

  江激指出,谦让不等于忍让,谦让是在同等条件下,做出的友好让步。例如两个小朋友想玩同一个游戏,家长可以教导孩子与小朋友商量,轮换着玩玩具。而当孩子受到欺凌,受到不平等对待时必须立即制止,不存在谦让一说。

  另外,打人本身就是错误的行为,更不应该教导孩子“以暴制暴”。一方面,如果孩子不如对方孔武有力,结果只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另一方面,暴力本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暴制暴”的结果可能造成纠纷升级到两个家庭层面,同时可能造成孩子出现暴力倾向。

  江激告诫,当孩子间发生纠纷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要让孩子知道,侵犯他人或者自己身体被侵犯的行为都是应该被制止的,并且这种行为不分轻重。”江激说,幼儿的是非观念不强,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纠纷。当孩子受到欺负时,家长要在背后给予孩子精神上、生理上、心理上的支持,要站出来告诉孩子,无论他遇到什么事情,父母都会和他一起解决,引导孩子用合理、合法、合情的方式解决,而不是所谓的吵架、打架。

  二、家长要做好幼儿自我保护教育。在发生纠纷时,孩子在制止对方侵犯自己身体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将伤害降到最小。因此,江激建议家长要对孩子做好保护教育。

  首先是要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是危险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提醒,给孩子设置一条禁止行为的高压线,规范孩子的行为准则。

  其次告诉孩子在受到侵犯时要立即制止,并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总之,让孩子明白,尽量不要让自己处于不利环境,当置身在不利环境中时不能坐以待毙,要有所行动,减少自己的损失。

  最后,教育孩子在受到侵犯后要告诉老师,如果问题没得到解决,就需要家长出面与对方孩子的爸爸妈妈商量,共同解决。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学习,他们的安全都由学校和老师负责。事实上,家长才是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教育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更重要。家长不仅要教会孩子保护好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不能欺负同伴。江激说:“幼儿阶段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孩子大部分的行为都是模仿而来的。”当发现自己孩子欺负其他小朋友时,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总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做好表率。其次,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反复告诉孩子暴力行为是不可触的高压线。最后,当孩子触犯这条高压线时,家长要设置一些小惩罚,例如面壁等方式,让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

  实习生 王静 本报记者 罗海兰

  • 上一篇:贵州中小学教师课题式研修省级专项课题开始申报
  • 下一篇:【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篇】贵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释放更多绿色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