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土壤贫瘠,地下河流纵横,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小沟村是清镇市暗流镇最贫穷的山村之一,全村1200多人,半数进城务工,四分之一的人属于低收入困难人群。与贫困生活形成反差的,是这里的美景:白云缭绕,青山巍峨,碧水荡漾……
今年,贵阳市将小沟村纳入20个特别困难村,由贵阳市领导带队全面推进定点包干扶贫解困工作。一批批专家、干部进村“问诊把脉”、蹲点帮扶,瞄准传统产业硬伤,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托起扶贫希望。
老人守土 贫困的雪球越滚越大
小沟村地处暗流镇西北方向,从清镇城区出发,车行至小沟,仅40多公里路程,但用当地人的话说,“运气好,一个小时走得到,运气不好,路上花五个小时也难讲”。不接高速路,也不挨国道、省道,小沟村唯一的进村路与卫城镇主大街相连,这条大街集中了卫城镇七成以上的商户,赶集的、上下班的,人畜车混杂。去小沟,这段“梗阻路”堵车又“堵心”。
“家门口”的“大交通”不便,村里的“小交通”也不畅。小沟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坡岩石和田土纵横交错,耕地破碎,农房分布零散。时值春耕时分,因为缺乏机耕道,农民依然牵着牛犁地;收割时,粮食要靠人一次次往返田间用背篼背。
“土壤不好,留不住水,也留不住肥。”务农50载,现年68岁的村民吴明贵了解家乡,也理解为什么穷。
走进吴明贵家,寒碜的小屋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洗衣机。“以前和老伴有七八亩田,加上喂猪,一年3000多元的收入,刚好够吃够喝。老伴病逝,我也一身病,劳作不成了,田土东一块西一块送给别人种,每个月靠娃娃们寄点生活费。”吴明贵说。
和吴明贵有同样境遇的“留守老人”在小沟村比比皆是。村委会主任雷祥贵说,村里有1236人,外出务工的占了一半,另一半常住人口中60%是老年人,活脱脱一个“老人村”,贫困的雪球越滚越大。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困难户有86户、315人。
群众献策 “从不吭声”的村民也提想法
怎样让这300多人脱贫,怎样带动更多人致富?这是村、镇推进扶贫攻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月19日,星期天,小沟村党支部举行了一次组织生活会,39名党员无一缺席。这次组织生活会从中午12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过,主持会议的暗流镇镇长李忠明在工作手册上满满记了两页纸——
“要致富先修路,卫城镇主街太堵,那就专门修一条我们自己的入村路!”
“种玉米产值低,能不能改种猕猴桃?”
……
村里的退休老师李重刚还为小沟写了四首赞美诗,希望能打印成海报,张贴在村口。“村里有口百年古井,井边杨柳依依,井水冬暖夏凉。”组织生活会上,他提议大家集资在井边修个凉亭,给来往旅客歇凉,“以后时间长了,凉亭周边就能慢慢做点旅游小生意,带动经济发展。”
李老师的小小“规划”,当即被村里采纳。雷祥贵说,以往开展工作,常常出现“一头热一头冷”,农户们反应平平,有些甚至漠不关心。今年大扶贫攻坚春季攻势开展以来,暗流镇、清镇市、贵阳市,各级的力量、资源、政策都像聚光灯一样集中过来,村里党员带头行动做表率,村支两委挨家挨户走访,隔三差五召集村民碰头,向大家宣传发展机遇,给村民们鼓劲,鼓励大家“敢讲敢想”。
组织生活会越开越火热,与村民的碰头会也越开越实在。小到铺路、修房子,大到发展种植项目、搞旅游……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些平时“从不吭声”的村民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次次思想大碰撞,撞出了火花,更撞出了共识。
“不怕现在穷,只怕不向上,扶贫攻坚把全村上下拧成了一股绳。”雷祥贵说。
高铁过境 三河夹角布局农旅一体
三月的小沟村,油菜花开得十分绚烂,一块块梯田像一层层金黄的波浪涌向大山的怀抱。站在高处,群山巍峨,千尺之下,暗流河从山间汩汩淌出,清澈如镜。钓鱼的、抓虾的、赏花览景的,从城里来小沟踏青游玩的人一拨接一拨。
小沟村虽然耕地少而贫瘠,但处在猫跳河、鸭池河、暗流河三河夹角之地,周围一片大好风光。
李忠明说,响水留霞、洋桥梯田、羊皮洞瀑布、温泉天坑、峡谷溶洞,这些天然景观都分布在镇上,整个暗流镇就是一个“浓缩版的贵州画卷”。2003年,暗流河风景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小沟村距离最近的景点仅仅一公里。
此外,贯穿四川、贵州、云南的成贵高铁已雄姿初现,这条快速大通道通车后,将连接起西南和珠三角沿海,镇政府三公里开外的高铁站,无疑将为小沟村的大发展带来好机遇。
高铁施工如火如荼,扶贫攻坚也紧锣密鼓。从贵阳、清镇各单位抽调的精兵强将组成的扶贫前线工作队,正在全力推进小沟村扶贫规划编制工作,队员们白天走村入户,夜晚整理资料,理顺思路。
■驻村干部名片
“让小沟村民荷包鼓起来”
姓名:金光华
年龄:37岁
职务:贵阳市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稽查处副处长、小沟村扶贫前线工作队队员
驻村时间:一个多月
虽还未接到正式文件,金光华已于3月提前开始驻村。他参与编写《小沟村以村带镇整体推进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并对小沟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调研。目前,入户调查已经完成,金光华正与同事们开展资料汇总和编辑报告工作。
■记者手记
扬长避短 地阔天宽
不接高速路,也不挨国道、省道,交通不便;位于喀斯特地貌区,耕地破碎……贫困的小沟村,发展瓶颈很多。
地处猫跳河、鸭池河、暗流河三河夹角之地,周围山美水美;村民脱贫增收意愿强烈,各级帮扶措施“给力”,干部干劲足……美丽的小沟村,谋变的优势更多。
群策群力,献计献策,齐心协力最关键。专家进村了,驻村干部来了,组织生活会开起来了,村民的意见建议说出来了……镇长李忠明工作手册上满满两页纸的意见建议,就是一条条增收的“金点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扬长避短有希望。种粮食作物产值低,就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项目。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的喀斯特地貌,却孕育出溶洞等美丽景观,绿水青山环抱,正好发展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扬长避短,还得扬长补短。发展“农业旅游”,小沟村仍面临许多不得不补的短板。谋划中的卫暗公路、人畜饮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将为小沟村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扬长避短,地阔天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