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从五大要素流动看贵州经济的“进”与“新”

时间:2017-04-13

  透过现象看本质,五年回眸见新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电流等要素流动历来被看作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是深层揭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解码器”。那么,这些年贵州五大要素流动变化情况如何?这些要素流动深层次反映了贵州经济发展怎样的趋势和格局变化?最近,省发改委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梳理。

  人流:四大流向折射城乡发展格局大变化

  全面梳理这些年贵州人流变化情况,主要有四个流向:一是乡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2016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1570万人,比2011年增加357万人,其中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31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4.2%,比2011年提高9.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国前列。这一流向变化意味着,这五年贵州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和“1+7”开放创新平台等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大幅提升。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和城镇化集中安置,五年来有100多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走出大山到城镇生活就业,这一贫困群体的整体迁移对贵州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和未来加快发展影响都十分深远。二是省外游客不断向贵州集聚。2016年,全省接待省外游客2.5亿人次,是2011年的3.5倍;入境游客110.2万人次,是2011年的1.9倍。民航旅客吞吐量从2011年的747万人次提升到2016年的1874万人次,五年翻了一番多。全省旅客运量达到8.9亿人,旅客周转量达到654亿人公里。这组数据表明,通过这些年高速交通网的强力打造和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的组合发力,贵州通达条件和环境条件迅速改善,多彩贵州公园省的美誉度大幅提升,贵州旅游渐入佳境,迎来井喷式增长,多彩贵州正风行天下。三是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2016年,全省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达91万人,比2012年增加38万人。“家乡是个好地方,打工不用去远方”,“在家就业好,照顾老和小”,“产业家门口,打工不用愁,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媳妇不会跟着别人走”,这些出自老百姓口中的朴实语言,客观反映了这些年贵州强力实施“5个100工程”和“6个小康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给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给百姓就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四是选择到贵州创业就业的省外大学毕业生和高端人才越来越多。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显示,贵州在全国大学生流入地排行榜中居第7位。从“孔雀东南飞”到“贵漂”,从近200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入驻贵州和一大批高端人才来黔创业就业,反映出这些年贵州经济有了质的跃升,发展前景和就业愿景被普遍看好。

  物流:三大趋势反映经济活跃度大提升

  透视这些年贵州货物流动情况,有三大趋势值得密切关注:一是货物运输量大幅增长。2016年,全省货物运输量达到8.8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1376.6亿吨公里,分别是2011年的2倍和1.3倍。货运量加速增长,反映出贵州实体经济正在加快成长,新企业、新产品层出不穷,“黔地无闲草”、“黔地有好货”正在被蓬勃兴起的生产实践一一印证。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6年茶叶产量达到17.4万吨,是2011年的3倍;精品水果产量达到254.5万吨,是2011年的2倍;优质牛、羊出栏140.7万头和263.9万头,分别是2011年的1.5倍和1.3倍,贵州正成为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地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47户,比2011年增加2718户,工业产品增加到325种,覆盖率达到55.2%。尤为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贵州优质特色工农业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出省产品逐年增多,进出货物长期进大于出的不平衡状态得到缓解。2011年全省进出货物比为70:30,到2016年,根据货车帮提供的公路物流数据,全省进出货物比为55:45。在出省货物和出口商品中,优质白酒、辣椒制品等传统优势产品、绿色优质农产品、智能手机及机电设备等新兴产品占比加快提升,“黔货出山”好戏还在后头。二是枢纽型物流增长迅速。随着贵州物流硬件条件加快改善,以及降低通行费等措施落地见效,在保持沪昆线运量平稳增长的同时,珠三角—贵州—成渝运输线运量快速增长,贵州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地位逐步显现。2011年至2016年,全省货运量年均增长14.3%,高于全国10.8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周边的湖南、广西货运量增速10.1和10.9个百分点。枢纽地位的显现,使运输空驶率逐年下降,2016年全省汽车空驶率比2011年下降10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安顺、黔南是枢纽型物流的最大受益者,这几年货运量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随着贵州枢纽地位加快形成,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到贵州投资兴业,现有货车帮、贵阳传化、长和长远、贵铁物流、现代物流集团等一大批物流信息化、干线运输、智能化仓储和多式联运龙头企业,货物集散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物流更加便捷,成本稳步下降。2016年全社会物流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7%,比2011年下降5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下降幅度最大,占全社会物流费用的比重五年共下降10.8个百分点。三是快递和电商业务大幅增加。2016年,全省快递达到1.1亿件,是2011年的7.3倍,快递业务收入增长近6倍。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30%左右的增速,电子商务成长指数居全国第1位。综合交通运输网和互联网“两网”正引领贵州物流快速成长,促进实体经济加速壮大。

  资金流:三化并进引领经济结构大转型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回望五年来贵州资金流向,总体呈现出来源多元化、投向精准化、分配合理化的特点。从资金来源看:一是间接融资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79万亿元,是2011年的2.6倍,五年年均增长21.2%,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二是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宽。2016年,证券市场累计筹资和上市公司总市值分别为2011年的5倍和2.3倍。去年直接融资2434亿元,首次超过银行贷款增量,股票和债券融资增速居全国第2位。三是民间资本投入快速增加。2016年,市场主体注册资本达到4.8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1.3%,其中企业注册资本1.2万亿元,是2011年的2.1倍。民间投资5396亿元,是2011年的2.1倍。四是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加快增长。2012年至2016年,全省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万多亿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年中央对贵州发展给予了特别支持,五年累计安排转移支付9500多亿元,七批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共安排1370亿元。所有这些资金保障,为贵州经济弯道取直、后发赶超提供了必要条件。

  随着资金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特别是一系列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贵州收入分配结构、资金投入结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一是三大收入同步提升。近几年,全省收入分配格局悄然变化,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企业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16年,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4万亿元,是2011年的2.7倍,其中以个人储蓄为主的住户存款达到8532亿元,是2011年的2.2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1年的1.6倍和2倍,城乡收入差距从2011年的3.98:1缩小为3.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是2011年的2.2倍和1.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11年的2.02倍。二是投资更加聚焦强长补短。做强“三块长板”、补齐“三块短板”已成为贵州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9万亿元,是2011年的2.5倍。2014年以来,与大数据相关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投资年均增长73.3%,与大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6.2%和32%,与大生态相关的生态环保产业投资年均增长30.3%,“三块长板”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2016年达到23.4%,比2011年提高6.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投资年均分别增长35.7%、28.8%和23.1%,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56.7%,比2011年提高26.1个百分点。三是新消费热点层出不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规模稳步增长,汽车等大件消费持续扩大。201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9亿元,其中城镇3031亿元、乡村678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1倍和2.2倍。汽车消费达到691亿元,是2011年的3倍;私人汽车312万辆,是2011年的2.9倍。网络、健康养生、生态旅游等消费快速增长,去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倍。

  信息流:大数据引领信息化与各行各业深度大融合

  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大数据是大变革、大机遇、大红利。审视这几年贵州信息流轨迹,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积极变化:一是大数据信息资源加快集聚。随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和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强力实施,贵州正在加快成为全国重要的大数据集聚中心。教育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中科院等一批国家部委及科研机构和三大电信运营商、高通、华为、阿里巴巴、富士康、浪潮等知名企业的数据资源向贵州集聚。省、市两级481个运用系统迁入“云上贵州”。2016年,全省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30.02万台,“云上贵州”日访问量达10多亿次。电信业务量快速增长,2016年邮电业务总量、电信业务总量分别是2011年的3.8倍和3.9倍。移动电话用户成倍增加,达到3262.4万户,电话普及率101.5部/百人,分别是2011年的1.5倍和1.4倍,其中4G用户1807万户。二是大数据信息资源共享通道加快打通。2016年,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4580Gbps,移动电话基站数16.8万个。光缆线路长度81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094万个,分别是2011年的23.4倍和2.5倍。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将在今年内建成,“满格贵州”加快建设,数据和信息交换将更加便捷。三是大数据信息应用加快见效。贵阳、遵义、贵安新区等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华芯通服务器芯片、中兴以晴大数据中心、钟山区北斗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富士康、财富之舟等企业加快发展。2016年,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35%;集成电路达到1.2亿块,是2011年的10.1倍;一些新产品从无到有,智能手机产量达到1.3亿部、列全国第4位,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平板电视产量分别达到317.4万台和191.2万台,均列全国第10位。货车帮、朗玛信息、东方世纪等一批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快速成长,去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在线交易额突破1亿元。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贵阳高新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贵安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数字化升级项目加快推进,石墨烯新材料、核电用特种镍基高温合金材料锻件、大尺寸高纯金属靶材用电子级高纯钛等产品数字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云、智慧旅游云、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健康管理、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加快发展,警务云、数据铁笼等加速完善运用。大数据“智慧树”、“钻石矿”正以不可逆转的潮流影响着世界、改变着贵州,贵州老百姓将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大数据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与“便”。

  电流:经济运行风向标见证实体经济大发展

  用电量是最能反应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之一,用电量的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分析这几年贵州用电量及流向分布,有几个新的重要变化:一是用电量较快增长。2016年,全省发电量达到1839.7亿千瓦时,是2011年的1.4倍;全社会用电量(不含西电东送)达到1241.8亿千瓦时,是2011年的1.3倍。2012年至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6%,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而且这是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5.2%,比全国多下降7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实现的增长,与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相匹配。二是产业用电快速增长。2016年,一、二、三产业用电量分别为7.1亿、898.8亿和118亿千瓦时,分别是2011年的1.8、1.2和1.7倍。值得关注的是,在保持传统产业用电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用电量增长较快,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用电量连续几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用电量增长近2倍。这表明贵州“两条腿”走新路的决策正在加速落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明显加快。三是城乡居民用电量加快增长。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用电量不断增多,2016年全省城乡居民用电量达到217.9亿千瓦时,是2011年的1.5倍,其中农村居民用电量增长1.8倍,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正在加快增长,而且潜力巨大。随着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的加快实施和脱贫攻坚决战的深入推进,农村用电需求和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四是地区用电结构不断优化。从用电量分布看,总量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增速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贵安新区、黔南州、黔东南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地实体经济活动的活跃度。

  总之,从五年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电流五大要素流动情况看,贵州已进入人口分布结构、生产力空间布局结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加速优化和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贵州已进入高速交通时代,开启大数据时代,迎来大众旅游时代,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随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的加快建设,随着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旅游经济、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各种要素流动将更加活跃、配置将更加优化,参与国内外产业和市场分工合作的跨区域跨领域要素流动配置将更加频繁,引领新常态下的贵州经济持续向好、一路看好。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来源:贵州日报

  • 上一篇:贵州文化发展综述:春风化雨擦亮“多彩贵州”文化品牌
  • 下一篇:贵州五年: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奋斗目标总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