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赤水:创新“法治扶贫” 破解脱贫攻坚难题

时间:2017-08-21

  在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期,如何保证让所有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赤水市给出答案——“法治扶贫”。

  随着各级在精准扶贫中投入越来越大,扶贫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农村极少数群众眼红扶贫政策红利,利用各种手段“争当贫困户”,变着各种法子“要扶贫政策”,“哭穷”“晒穷”要票子,“分房”“分户”要房子……针对以上社会乱象,赤水市坚持立足“党政主导、司法联动、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原则,整合“公检法司”和各级扶贫干部等力量,下足“绣花”功夫,率先探索出了一条以法治思维遏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脱贫攻坚之路。

  “地毯式”排查 确保精准识贫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扶贫对象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扶贫工作的公平正义。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赤水市成立15个乡级一线指挥部、90个村级前沿指挥所,组织2876名市乡党员干部深入701个村民小组,对5.6万余户13.9万余人进行遍访排查,全面精准摸排逐家逐户情况。

  近三年来,该市先后多次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进行反复核查,对非贫困户进行动态识别,做到“该进的一户不漏,不该进的一户不进”,共清查出不符合建档立卡对象3784户7580人,对符合建档立卡的对象新纳入管理3461户8324人。按照精准识别要求进行综合比对,重点把控对象申请、群众评议、乡镇审查、县级复核等关键环节,让群众全面参与到评议过程中来,反复多次开展遍访回访,坚决将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经公示后移出建档立卡系统。

  同时,严格对照要求,全面收集群众房屋、就业、收入等信息,利用民生监督等大数据平台进行精准比对,对“真贫困”还是“争政策”进行认真甄别,对是否存在一户多宅、干部家属、隐瞒收入等情况进行识别取证,并结合实际出台农村危旧房 “十不整治”等规定,坚决杜绝骗取农村危房改造整治政策等问题。

  此外,该市司法部门还牵头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联动参与,按照“一镇一律师、一村一顾问”模式,组建17支法治扶贫队伍和122个法律服务站参与评议。

  “促膝式”调解 维护公平正义

  日前,赤水市董某某以四个子女不赡养老人为由一纸诉诸法院。面对这起赡养纠纷案,法官和法律援助律师主动上门调解,耐心细致地心理疏导和辩证析理,通过“促膝式”调节,最终令双方达成赡养协议,一家人重归于好。

  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赤水市针对部分群众热衷用信访的方式来表达诉求和意见的现象,把“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深入农家、人熟地熟的优势,加强对矛盾纠纷调解;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法律权威,对调解达成的事项,及时进行司法确认,先后对调解成功的16件信访件进行了司法确认,防止重访、缠访发生。

  同时,赤水市还组建了律师、法律工作者等30人的专业团队,作为第三方参与相关乱象的治理,登门化解、教育群众因家庭矛盾、想要政策等原因产生的不赡养老人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2016年以来,庭前成功调解赡养类案件31件,律师参与成功调解家庭赡养矛盾12件,43户以各种原因伸手“要扶贫”的群众主动放弃不合理诉求。

  针对要扶贫政策的各种乱象,赤水市还加大对《治安管理处罚法》宣传教育力度,重点对农村闹访缠访群体、恶意“碰瓷”和“骗取政策的投机者”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训诫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

  “公益式”服务 畅通诉讼渠道

  农村群众的法律诉讼,普遍存在“怕丢面子不愿告、怕伤感情不敢告、怕增负担不想告”等问题,致使很多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

  为有效解决农村群众诉讼难问题,赤水市针对部分群众思想包袱重、不懂法、不会用法来维护合法权益的实际,成立全市法律援助中心和27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组建律师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村庄院坝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引导当事人主动提出诉讼,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

  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该市开通涉及脱贫攻坚领域有关案件立案“绿色通道”,组建以法院干部为主的村级诉讼服务联络员队伍,开展上门立案、网上立案、预约立案、跨域立案等便民立案服务。在村级设置诉讼文书中转箱,使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办理,实现“零障碍”立案。对涉及先予执行、司法确认的案件,在1天内完成立案、审理等工作并转执行程序。

  针对部分群众团体合伙弄虚作假、与老人分房分户居住、隐瞒收入情况等骗取扶贫政策,导致诉讼主体难定问题,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关规定,明确由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党员代表、司法志愿者和民生监督员等作为监督主体,向人民法院和有关部门检举揭发,有效解决“谁起诉”问题。

  2016年以来,赤水市法律志愿者免费接受法律咨询3000余次,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58件,法院共受理办结检举揭发赡养案件线索7件。

  “院坝式”普法 提升法治意识

  “自从‘人民法庭’走进村里,村里的歪风邪气少得多了,不少人在做事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有了法律底线。”赤水市天台镇村民刘晓辉感受到了“院坝式”普法给农村带来的法治变化。

  去年以来,赤水市在全市设立11个人民法庭巡回审判点,采取在田间地头就地审理方式,邀请县乡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人民调解员、当地群众旁听的方式,将法律条文变成直观的现场情景,群众身临其境了解法庭审理过程,零距离接受法治教育,感受法律威严。

  截至目前,赤水市在563个村民组召开“院坝会”2539场(次),就地审理结案40起,执行赡养案件31件,将14名赡养义务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司法拘留3人,对21件赡养执行案件采取查封、冻结、扣押等强制措施,兑现执行款达12.68万元。

  不仅如此,赤水市还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信、公益广告宣传栏等平台,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贫困户的脱贫故事、帮扶干部的故事,用正面典型激扬正气;曝光一批脱贫攻坚中“争当贫困户”“不赡养老人”“要扶贫政策”的反面典型,注重用群众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了“争当贫困户可耻”“自力更生脱贫光荣”“不赡养老人违法”的良好扶贫氛围。(记者:黄霞 通讯员:袁从阳 翁永学)

  • 上一篇:遵义统一战线凝聚典型力量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下一篇:第五届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