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贵阳秋高气爽。这段时间,白云区都拉乡冷水村村民陈荣福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往山里跑。“外人来了以为是荒山,其实我们村山里头可藏着宝。”陈荣福说。
冷水村山里的“宝”,就是冬荪。冬荪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味道鲜美,口感松脆,营养价值极高。今年5月,作为都拉乡扶贫项目,冷水村在一片闲置的山上建起了冷水村冬荪种植基地。身有残疾的冷水村精准扶贫户陈荣福,被村支两委聘请,专门负责冬荪菌棒的日常洒水降温、巡查补缺等管理维护工作。
冷水村有大寨组、小寨组两个村民组。据今年初新当选的冷水村村委会主任莫玉平介绍,受地理位置及规划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冷水村一直没有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面临困境。如何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摆在新一届村支两委面前的首要问题。
“今年初,我们村支两委去了毕节大方乌蒙菌业公司等地考察学习,省市区农业科技专家团的老师也来村里头调研,发现我们这儿地下水丰富,土壤湿度等各方面条件适合种冬荪。”莫玉平说,这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冬荪经济价值高,农业专家还可以上门提供技术指导……种植冬荪的思路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经全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今年4月,冷水村将山头20亩地作为基地,开始试点种植冬荪。
思路定,出路明。冷水村村支两委打破过去零散发展的状态,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农村“三变”改革,激活村内闲置土地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以村党支部为引领,注册成立“贵阳德全生态种植合作社”,通过“支部远教 公司 农户”的运行发展模式,让更多农户通过资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进来,抱团发展。
目前,冷水村共投入资金20余万元,组织4场现场学习,吸纳农户50余人参与冬荪扶贫项目。项目也得到了市、区、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包括提供菌种资金帮扶、指导种植管理技术、办理相关证照等。“农业科技专家团老师常到村里指导技术,我们还专门派了一名村委委员到花溪学习冬荪种植技术。”莫玉平说。
“冬荪种植一季管三年,第二年第三年不用增加投入,一亩地大约能产出2500多斤,新鲜的一斤能卖30元左右,烘干的能卖两三百一斤,算上人工费、材料费,今年底就能收回成本。”莫玉平说,冬荪销路基本不愁,产出后先由合作社组织销售,村里还对接了市供销合作社,他们可以帮助保底销售。另外,由于基地管护需要人工,冬荪扶贫项目还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最近,冷水村村支两委又忙碌起来,他们正腾出村里的闲置房屋,准备用作加工室。“我们准备买烘干机和包装机,正在办理绿色产权证,等到冬荪产出之后,部分做成干货,准备对接联系超市销售。我们的产品可是看得见摸得到的真正原生态产品呢。”莫玉平说,如果试点效果良好,村里还将扩大规模,希望能把大片闲置的山地真正用起来,把冬荪种植打造成冷水村的致富产业。
目前,冷水村的冬荪菌棒已经长出了菌蛋,再过几个月,菌蛋将成长为成熟的冬荪。“从5月份开始,村里就安排我们困难户在基地上班做管护,还有工资可以拿。村里说,我们这6户困难户的包保单位通过扶贫资金让我们也入了股,年终收益了,还能得到分红呢。”看着这一片藏着“宝”的山地,陈荣福满怀希望地说。记者 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