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凡培
人民网北京10月8日电(赵竹青)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诞生。经过60年发展,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并正在向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行。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纪念日前夕,人民网记者专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雷凡培。
航天科技集团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主要承担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器、深空探测器、战略战术导弹武器以及各类应用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和运营服务。
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人民网科技:雷总您好,习总书记在航天日的时候提出,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您是如何理解航天精神的?
雷凡培:中国航天有三大精神。包括“两弹一星”精神、航天传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刻苦攻关、勇攀高峰。简单来说,就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这“三大精神”概括了60年来我们航天事业发展所创造的航天精神。
人民网科技:和国际上的航天强国相比,中国航天当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雷凡培:中国航天6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个甲子。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已经建成了种类齐全、体系配套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运载火箭有17个型号,卫星覆盖了通信、导航、海洋、气象、遥感等种类。从成果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来说,我们已经进入到航天大国的行列,但还不算航天强国。所以,我们想再用一段时间,到2025年的时候,能够实现航天强国目标。
人民网科技:今年下半年即将发射的长征五号对中国建设航天强国有着怎样的意义?
雷凡培:今年11月初即将发射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进入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运载能力将在我们现有基础上大幅提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它也是承载我国后续重大专项如嫦娥五号、空间站的核心舱发射和火星探测任务的火箭。所以,长征五号对我国完成后续重大专项意义重大,也为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奠定基础。长征五号发射成功以后,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达到国际先进主流水平。
人民网科技:谈到航天强国,成为航天强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强国?
雷凡培:我们通过对比研究,提出了技术指标100项,经济指标27项,作为参考标准。我们进行对标,现在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指标能达到国际一流先进水平。我们认为,再增加三分之一,超过60%以上就是达到真正的航天强国了。
另外,像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载人工程、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都是能够牵引这些指标的。比如我刚才说的,长征五号是我们进入航天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后,从运载能力上来看,我们国家已经是航天强国,近地轨道和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这两个指标就达到航天强国标准了。
航天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人民网科技:这两年以来,新一代运载火箭已经研发了长六、长七和长五,后续还有长八和重型火箭。未来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任务规划是怎样的?和现役火箭将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雷凡培:长征七号是针对“天舟” 货运飞船研制的。“天舟”飞船将要实现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需要达到13.5吨,而长征七号之前其他火箭的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只有9吨左右,因此要专门为“天舟”新研制一个运载火箭。
空间站的核心舱是23吨,必须要用更大推力的火箭才能它送入轨道,也就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用于紧急发射的一枚火箭,到达靶场后,只需要不到一周的准备时间,就能把卫星发射出去。
随着我国新一代航天运输系统研制的全面展开,现有火箭将逐步被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替代。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代表,突破了新型发动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带动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系列化发展,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继今年的长征五号首飞后,下一步值得期待的就是长征八号和重型运载火箭。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运载火箭系统基本建成,长征八号完成研制并实现首飞,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关键技术已突破。
人民网科技:新一代的航天人才有怎样的特点?
雷凡培:首先,航天是国家的,来我们这里的优秀的人才,都有一种国家使命感和爱国情怀。这个是非常可贵的。
第二,有重大工程的历练。这个重大工程不仅体现个体的智慧,而且体现群体的智慧。你要搞好研究,不但个人要有水平,还要和大家合作,对一个人来说,锻炼和磨炼是非常好的环境。
第三,有荣誉感。通过自身的攻关,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有一种欣慰感和幸福感,这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
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航天发展
人民网科技:我国航天事业如果算一算经济账,投入产出比和国外相比有没有什么优势?
雷凡培:和国外相比,我们商业化的应用,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的投入产出比大概是1:7,国外可能更高一点。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和使用。比如北斗的应用、卫星在新的领域的应用推广。
人民网科技:中国航天的核心元器件和设备的国产化率,现在能够达到多少?
雷凡培:火箭基本实现了全部国产化。卫星还达不到,有极个别的元器件还需要进口,目前也在攻关。我们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百分百国产化率。
人民网科技:再介绍一下国际合作方面的情况?
雷凡培:中国航天先后为20个国家进行了54次卫星发射或搭载服务,为9个国家进行了11颗卫星的出口。
国际合作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整星出口。我们国家和30多个国家、组织签订了100余项航天合作协议。去年宇航签约是11.2亿美元,其中非洲和阿尔及利亚占的份额比较大。
人民网科技:正值航天60年,回望过去的60年,再展望未来,您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有着怎样的思考?
雷凡培:航天60年,应该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绩。中国航天60年,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们想,到2020年,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助推航天强国建设,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在规模上,要进入世界五百强的300强,这个目标应该很快能实现了。在一些技术创新上,能够有一部分进入世界的前列,有一部分和世界强国并驾齐驱,有一部分缩短差距。这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已经列入我们集团的“十三五”规划。同时,我们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将在2025年,中国航天进入航天强国的行列。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迎来了“十三五”航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这五年中,任务量将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增长70%-80%,我们也有信心带领大家,发扬航天精神,把航天科技集团建设好,把航天事业发展好。
同时,作为一线的领导者,要看到我们的不足,确实距离航天强国和先进的技术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所以,我们要带领我们的职工,发扬航天精神,再接再厉,在老一代航天人打下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来推动我们航天事业的发展。